"黯黯严城罢鼓鼙":昏暗的严城中更鼓渐渐停歇,
"数声相续出寒栖":连续几声啼叫从寒夜里的鸡窝传出。
"不嫌惊破纱窗梦":它不介意惊醒纱窗后的睡梦,
"却恐为妖半夜啼":只担心若在半夜啼叫会被当作妖异。
# 妖:一作“奴”。
唐代诗人
崔护(?~831?),唐代诗人。字殷功,蓝田(今属陕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历任京兆尹,官至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其诗风精练婉丽,语言清新,尤以《题都城南庄》闻名,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成为千古名句,后演变为“人面桃花”故事,广为流传。代表作有《郡斋三月下旬作》《五月水边柳》。《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暮鼓停歇后严城的寂静,妇人被鸦啼惊醒却反致歉的情景。以独特视角展现闺怨主题,通过心理描写,暗示妇人长期独处的孤寂心境。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不直接铺陈人物身份背景,而是通过妇人体谅晚鸦与少妇“打起黄莺”的不同举动,巧妙暗示前者可能为贫妇、后者或是香闺少妇,以对待禽鸟的态度差异为切入点,侧面勾勒出人物的生活境遇与情感特质,达到“由诗见人”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句“黯黯严城罢鼓鼙”,以“黯黯”描绘黎明前的天色,“严城”凸显城池的森严戒备,“罢鼓鼙”暗示更鼓声止,暗喻夜晚的终结。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寂静,营造出黎明将至的肃穆氛围,为后续鸡啼的打破寂静埋下伏笔。次句“数声相续出寒栖”,“数声相续”描绘鸡啼的连贯性,“寒栖”点明鸡窝的寒冷环境。诗人以“寒栖”与“数声”形成对比,既表现鸡在严寒中坚持报晓的生命力,又以声音的动态打破首句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视听转换,暗示自然规律对人间秩序的介入。第三句“不嫌惊破纱窗梦”,“不嫌”二字赋予鸡以拟人化情感,仿佛鸡啼是有意唤醒沉睡者。“惊破纱窗梦”则从人的视角切入,通过“破”字强化鸡啼的穿透力,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关联。此句以“不嫌”消解了鸡啼扰梦的负面感受,转而突出其恪尽职守的正面形象。末句“却恐为妖半夜啼”,“却恐”陡然转折,从清晨啼叫的合理性转向对半夜啼叫的担忧。“为妖”二字引入民间信仰,暗示半夜鸡啼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通过“半夜啼”与前文“晓鸡”的对比,既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又反映对异常现象的警惕,使诗歌在理性观察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深层思考。
4. 作品点评
此诗于人物形象塑造上颇具独特个性。妇人未因鸦啼破梦而心生怨怼,其梦中啼哭的细节,恰暗显梦境之悲苦——相较于《春怨》中一心追寻“到辽西”梦境的闺中少妇,其处境更显孤寂凄凉。诗中以“寒栖”称鸦巢,以“寒窗”指己居,二者相互映照,物我相惜之意自现。无需待鸦啼惊人与人为惊鸦而互谅,这种将自身境遇与鸦巢处境相勾连的描写,已见诗人对人物心境的细腻铺陈。与《春怨》对读,可见体谅晚鸦的妇人似为贫妇,而“打起黄莺”的则是养尊处优的香闺少妇。诗歌借不同人物对禽鸟的态度差异,悄然勾勒出角色的身份背景,可谓“由诗见人”的妙笔。
上一篇:唐·罗隐《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