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东下事成空":隋炀帝龙舟东下的盛事已经成为过去,
"蔓草萋萋满故宫":如今荒芜的宫墙里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亡国亡家为颜色":隋朝的灭亡是因为贪恋女色,
"露桃犹自恨春风":就连那带露的桃花也仿佛在怨恨春风。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描绘了隋朝宫殿如今被荒草覆盖的凄凉景象,指出隋朝统治者因沉迷女色而亡国亡家,就连宫中的露桃似乎也在怨恨春风,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拟人:“露桃犹自恨春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露桃拟人化,赋予它“恨”的情感,仿佛露桃也在为隋朝的灭亡而怨恨春风,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象征:“龙舟”象征帝王权威与奢侈享乐,彰显着隋朝在当时的强大国力与帝王的无上权威,以及奢靡无度的生活状态。“蔓草”象征王朝覆灭后的衰败景象,曾经繁华的隋宫如今被蔓草覆盖,一片荒芜。化用:“露桃犹自恨春风”化用《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的意象,将原本象征美好的桃花转化为怨恨春风的存在,成为隋宫衰败的见证者,暗含对隋朝因美色亡国的批判。铺陈:“蔓草萋萋满故宫”通过视觉化铺展隋宫废墟的荒芜景象——以“蔓草萋萋”(野草茂盛)、“满故宫”(遍布旧殿)的细节叠加,具体呈现繁华湮灭后的凄凉,为后文批判蓄势。对比:诗中“龙舟东下”即指隋炀帝乘龙舟巡游江南的典故,与“蔓草萋萋”形成今昔对比,生动地展现出隋王朝从兴盛到灭亡的急剧转变。借古抒怀:“龙舟东下事成空”:借隋炀帝乘龙舟东下巡游的历史典故,感慨其穷奢极欲的行为最终化为泡影,暗含对王朝因奢靡而覆灭的叹息,是借古事抒兴亡之怀。用典:“龙舟东下事成空”这里用了隋炀帝杨广乘龙舟巡游江南的典故。隋炀帝在位时穷奢极欲,为了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凿大运河,建造龙舟等庞大船队沿运河南下。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警示,也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开篇通过今昔对比,“龙舟东下”展现了隋炀帝当年的奢华和威风,而“事成空”则表明这一切都已化为乌有。“蔓草萋萋满故宫”描绘了如今故宫的荒芜,茂盛的野草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亡国亡家为颜色”直接点明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即统治者贪恋女色,揭示了历史兴亡背后的深刻教训。“露桃犹自恨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带露的桃花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它在怨恨春风的无情,暗示了隋朝的覆灭如同这桃花在春风中消逝一样,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 二十八字中含无限兴亡之慨。
清学者何焯《唐三体诗评》
上一篇:唐·顾非熊《斜谷邮亭玩海棠花》
下一篇:唐·李商隐《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