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uè
kěn
chí
shí
xiāng
cuī
hán
fēng
tiáo
luò
yǎn
cháng
ruò
zhì
yùn
tuí
xuán
bìn
zǎo
bái
biāo
chā
rén
tóu
qián
jiàn
jiù
zhǎi
jiā
wéi
shè
dāng
zhī
nán
shān
yǒu
jiù
zhái

译文

日月如梭不肯缓慢流逝,四季互相催促不停步。寒风吹动枯枝条,落叶覆遮满道路。薄弱的才能与时运共减损,黑发早白已是满头。白发就像一个标记一般在头上,步入晚年前途也越来越窄。家就像迎宾的旅店,我就像一个即将离去的行客。前行将要去哪里呢,南山陶氏的祖坟啊。

逐句剖析

"日月不肯迟":日月如梭不肯缓慢流逝,

"四时相催迫":四季互相催促不停步。

# 四时:四季。

"寒风拂枯条":寒风吹动枯枝条,

"落叶掩长陌":落叶覆遮满道路。

"弱质与运颓":薄弱的才能与时运共减损,

# 弱质:薄弱的才能。

"玄鬓早已白":黑发早白已是满头。

"素标插人头":白发就像一个标记一般在头上,

# 素标:指白发。

"前途渐就窄":步入晚年前途也越来越窄。

# 前途:指生命剩下的时光,未来的时光。

"家为逆旅舍":家就像迎宾的旅店,

# 逆:迎。

"我如当去客":我就像一个即将离去的行客。

# 去客:离去之客,指死去者。

"去去欲何之":前行将要去哪里呢,

"南山有旧宅":南山陶氏的祖坟啊。

# 旧宅:祖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七)》属五言古诗体裁。诗作于冬日,目睹草木凋零,诗人的思绪由此牵向自身,感慨岁月如流,不经意间两鬓已添白发,人生之路也行至“前途渐就窄”的暮年阶段。然而,诗人的心境并未陷入消沉,反而秉持着豁达超脱之态。诗中延续古人将人生视作寄身尘世的理念,认定有来必有往,面对衰老、死亡,平静坦然,仿若视人生为一场旅程,将死亡当作归乡那般自然,展现出一种超脱凡俗的生死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诗十二首》总计十二首,依创作时间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八首诗在风格、气韵上连贯统一,据推断应创作于同一年,即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当时陶渊明五十四岁。而后四首诗约创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彼时陶渊明三十七岁。此次探讨的是组诗中的第七首,其创作背景与所属组诗的阶段性紧密关联,为理解诗歌内涵提供了时间脉络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描绘了入冬后草木萧落的景象,由自然之景联想到自身渐进衰老、死亡的现实,体现了诗人一方面感叹岁月如飞,不经意间鬓发已斑白,步入“前途渐就窄”的晚年境遇;另一方面又表达了继承以人生为寄于世的信条,以平静坦然的心态面对衰老与死亡,将人生视作一场旅行,对待死亡如同回家般平和自然,展现出超凡的人生豁达态度。

2. 分段赏析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此联以“日月”“四时”为意象,用“不肯迟”“相催迫”赋予时间动态的紧迫感。“不肯”二字暗含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催迫”则强化了生命进程的不可逆转,为全诗奠定了悲怆基调。“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承接首联的时间流逝,以“寒风”“枯条”“落叶”等冬日意象,描绘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景。“拂”字轻柔却隐含肃杀,“掩”字则生动展现落叶覆盖道路的视觉效果,借自然之衰隐喻人生暮年。“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由景及人,“弱质”直言体质衰弱,“运颓”暗指命运不济,“玄鬓白”以黑白对比凸显衰老之速。“早已”二字既点明早衰的无奈,又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以“素标”比喻白发,“插”字赋予白发突兀感,强化视觉冲击;“前途窄”以空间压缩象征人生归途,“渐就”二字将死亡逼近的过程具象化,暗含对生命终点的清醒认知。“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以“逆旅舍”喻家,“当去客”自比即将启程的旅人,化用《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的哲思。“为”“如”二字将抽象理念具象化,体现陶渊明“委运任化”的生死观。“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以设问收束全诗,“去去”叠词强化离别的决绝,“南山旧宅”既指归葬之地,又暗含回归自然的终极归宿。“旧宅”二字消解了死亡的陌生感,赋予其回归本源的平静与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应璩《诗》

下一篇:魏晋·陆云《赠汲郡太守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