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草木长":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
# 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绕屋树扶疏":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 扶疏: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本枝扶疏。”
"众鸟欣有托":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
# 众鸟欣有托: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
"吾亦爱吾庐":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既耕亦已种":耕种过之后,
"时还读我书":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穷巷隔深辙":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 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隔:隔绝。,穷巷:陋巷。
"颇回故人车":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 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酌春酒":(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 欢然:高兴的样子。一作欢言。
"摘我园中蔬":采摘园中的蔬菜。
"微雨从东来":细雨从东方而来,
"好风与之俱":夹杂着清爽的风。
# 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周王传》":泛读着《周王传》,
# 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泛览:浏览。
"流观《山海图》":浏览着《山海经图》。
# 山海图:《山海经图》。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流观:浏览。
"俯仰终宇宙":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 俯仰终宇宙:顷刻间遍游宇宙。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终宇宙,遍及世界。
"不乐复何如":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隐居耕读的诗。诗中描绘了草木繁茂、鸟鸣绕屋的田园风光,展现了诗人耕作、读书、酌酒、待客的闲适生活,体现了他远离尘嚣、淡泊自守的隐居情怀,表达了对自然与宇宙的热爱,以及在平淡中自得其乐、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双关:“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句运用了双关手法,既写出了细雨东来、清风相伴的自然之美,又暗含好友随风而至,带来心灵滋润的意味,将景与情巧妙融合,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感激。互文:“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中的“微”与“好”二字构成互文,意在写出“和风细雨”的美好景象。雨细而柔,风清而和,吹面不寒,润物无声,既映衬了环境的宜人,又平添了与友人对酌时的雅趣与情致。
3. 分段赏析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诗人起笔描绘初夏时节草木茂盛的景象,草木竞相生长,绿意盎然,屋前屋后树木枝叶繁茂,疏朗有致,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茅屋掩映其中。诗人通过简洁的写实,把乡居环境的静谧与自然生机展现得生动可感,营造出安闲恬适的氛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鸟儿们在树上筑巢,栖息繁衍,安然自得,诗人看到鸟有安身之所,心中也生出共鸣,愈发喜爱自己的茅屋。这里以鸟的安居寄托自身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对自然和谐的认同,物我交融,心境澄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诗人点出自己的生活节奏,春耕夏种,农事已毕,便可从容地拿起书卷自娱。种田是为了衣食,读书则是为了心灵,二者结合,既自给自足,又精神充实,表达了诗人不事权贵、追求内心安适的生活理想,平淡中自有其深味。“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诗人身处偏僻小巷,远离权贵豪门,仕途名利早已无缘,但这并不妨碍真正的朋友前来探访。“穷巷隔深辙”写的是环境的闭塞,“颇回故人车”则表达了朋友不嫌偏僻,专程到访的情谊,诗人虽无仕途之交,却有性情之契。“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诗人满心欢喜,以自酿的春酒、自种的蔬菜招待,虽无珍馐美味,却满含真情厚意。这种待客方式,质朴自然,既流露出农家生活的简单真实,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耕自足、平淡自乐的深切认同与自豪。“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东风伴着细雨而来,润物无声,既写自然之美,也寓意远方的朋友像这绵绵细雨一样,带来了温润人心的喜悦。这不仅是写景,也是写情,自然与人事在这里水乳交融,情景交融。“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诗人在农闲时随意翻阅古籍,或读《尚书》,或观《山海经》,态度从容自在。“泛览”“流观”二字写出一种信手拈来的闲适,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强读苦读,而是在随性中汲取古今智慧,陶冶性情,丰富心灵。这种读书方式,可谓“陶潜式乐读”,不同于“苏秦式苦读”的目的性强、压力大,而是一种出于内心兴趣的愉悦之读。陶渊明早年虽“游好在六经”,已见读书为乐之倾向,归隐田园之后,更是顺应性情地徜徉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富有文艺性的神话典籍之中。读书于他,是遣怀抒情、寄托胸臆的一种方式,也是心灵自由的表现。正如有人所言,“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陶渊明此处的读书,正体现了这种因乐而读的态度。“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人抬头望天,低头观地,心神遨游于天地之间,胸襟广阔,心境旷达。这样的生活,既得自然之趣,又得精神之充实,诗人自问自答,流露出一种由衷的欣慰与满足,表现了他超然物外、与天地同游的生命境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表面上像是随手描写日常生活,实际上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淌而出的,是一曲涵盖天地万物的生命颂歌。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 此篇(其一)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清温汝能《陶集汇评》
# 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
# (其九)寓意甚远甚大。天下忠臣义士,及身之时,事或有所不能济,而其志其功足留万古者,皆夸父之类,非俗人目论所能知也。胸中饶有幽愤。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上一篇:魏晋·曹植《杂诗·其一高台多》
下一篇:魏晋·庾阐《游仙诗十首 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