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suì
yuè
zhōng
cóng
huán
fēng
guī
lín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xíng
xíng
xún
guī
wàng
jiù
xīn
shì
wēn
yán
zài
jiàn
yǒu
zhào
zhǐ
jǐng
xiàn
西
jiāng
shān
xiǎn
guī
niàn
qián
kǎi
fēng
xīn
shǒu
qióng
gāo
mǎng
miǎo
jiè
xià
sēn
shū
shuí
yán
zhōu
yuǎn
jìn
zhān
bǎi
yán
shí
nán
lǐng
kōng
tàn
jiāng
yān

译文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摇船荡桨路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谁说归舟离家远,百余里地在眼前。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逐句剖析

"行行循归路":归途漫漫行不止,

# 循:沿着,顺着。,行行:走着不停。《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计日望旧居":计算日头盼家园。

# 旧居:指老家。,计日: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

"一欣侍温颜":将奉慈母我欣欢,

# 侍温颜:即侍奉母亲。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

"再喜见友于":还喜能见兄弟面。

# 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路崎曲":摇船荡桨路艰难,

# 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鼓棹:划船。棹:摇船的甲具。

"指景限西隅":眼见夕阳落西山。

# 限西隅: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景:日光,指太阳。,指:顾。

"江山岂不险":江山难道不险峻,

"归子念前途":游子归心急似箭。

# 前途:前路,指回家的路程。途:一作涂。,念:担忧。,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

"凯风负我心":南风违背我心愿,

# 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

"戢枻守穷湖":收起船桨困湖边。

# 穷:谓偏远。,枻:短桨。,戢:收藏,收敛。

"高莽眇无界":草丛深密望无际,

# 无界:无边。,眇:通“渺”,辽远。,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

"夏木独森疏":夏木挺拔枝叶繁。

# 森疏:繁茂扶疏。,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

"谁言客舟远":谁说归舟离家远,

"近瞻百里余":百余里地在眼前。

# 百里余:指离家的距离。,瞻:望。

"延目识南岭":纵目远眺识庐山,

# 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延目:放眼远望,

"空叹将焉如":空叹无奈行路难。

# 空叹将焉如: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将:当。焉如:何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是东晋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为组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开篇直抒归心似箭,想侍奉母亲、与兄弟相见。接着写水路崎岖,日暮途远,南风违愿,困守荒湖。面对荒莽景色,离家仅百里却不得归,只能空叹。诗中既饱含思乡盼归、渴望亲情的急切,又借景与双关语,隐晦道出对官场艰险、怀才不遇的忧惧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时年三十六岁的陶渊明,正在荆州刺史桓玄幕府任职。此前,他奉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任务后踏上归程。路过江西时,本打算顺道回家探望亲人,却因遭遇大风,被迫困于途中。这首《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便是他在受阻时所作,为组诗中的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此诗描绘了诗人从京都建康完成使命返回途中,因风受阻于规林的情景。全诗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欲省亲的急切心情,以及受阻无法前行的无奈,同时借景与双关语,隐晦地体现出对官场艰难、自身怀才不遇的忧惧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上理解,诗人似乎只是在感叹“行路难”,抱怨太阳过早西沉,夜幕过早降临。然而深入品味,便会发现诗人实则借眼前景,委婉流露出对官宦生活的厌倦。他满心怨怼,毫无欢愉。在他眼中,江南夏日风光也变得荒凉可怖,如“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扶疏”。并非风光本身不美,而是诗人情绪低落。诗人对行役途中风光毫无赞美之意,恰恰表明他渴望结束这劳累的行役,摆脱厌恶的官场。双关:“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从字面看,诗人是在感慨行路艰难,征途上的艰难险阻令人畏惧。但深入探究,这其实是诗人在暗指官场犹如龙潭虎穴,充满风险,前途吉凶难测。所以,诗中的“江山”并非单纯描绘自然界的山河,实则指代国家社稷;“前途”也不只是实指脚下的行程,更是诗人对身处社会动荡时期自身仕宦前途的担忧。“江山”与“前途”,皆为一语双关之妙笔,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直抒胸臆:诗的开篇“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直接表明自己急切地沿着归程赶路,计算着回家的日子,心中充满了能侍奉母亲和见到兄弟的喜悦之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归家的渴望。诗末“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诗人极目远眺,望着南岭,直接发出无奈的长叹。短短数字,把因风受阻、离家仅百里却无法归去的无奈与惆怅之情直截了当地展现出来,没有任何含蓄委婉的修饰,将内心的苦闷与彷徨直白地传递给读者,情感冲击力强烈。

3. 分段赏析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诗人归心似箭,沿着归途匆匆而行,心中细细计算着到家的日子。“行行”这一重言词,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奔走不停的急切模样。“计”与“望”二字,精准地捕捉到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状态,他满心期待回到久别的旧居。能侍奉慈母、与兄弟相见,这两件事让诗人心中充满喜悦。陶渊明以质朴的诗语道出人们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与团聚渴望,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诗人奋力划船,却无奈水路崎岖,眼见太阳西斜,行程受阻。从字面看,这是在感叹行路艰难,埋怨黄昏来得过早。但深入品味,实则是诗人借景吐露对官宦生活的厌倦。在他眼中,江南夏日的风光不再美好,而是充满荒凉之感,如“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扶疏”。并非风光本身不佳,而是诗人心情低落。“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更是一语双关,表面写路途艰险,实际暗指官场风云变幻、吉凶难测。当时东晋社会动荡,王室腐败,农民起义逼近,军阀桓玄野心勃勃,诗人对自己的仕宦前途充满担忧。“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这两句表面是说南风违背自己的归心,致使船被困在荒湖。实际上,诗人连用三个隐喻表达怀才不遇。“凯风”暗指压制自己的世族权贵;“戢枻”意味着自己如被收起的船桨,失去施展才能的机会;“穷湖”则象征桓玄的幕府,让自己无所作为,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诗人被困途中,面对无边的荒草和孤立的夏木,心中愈发孤寂。虽离家仅百里之遥,却因风受阻无法归去,只能极目远眺南岭,空自叹息。这声叹息,既饱含欲归不得的苦恼,又与前文“归子念前途”相呼应,真实地展现出诗人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挣扎的矛盾痛苦心情。

4. 作品点评

纵观全诗,首尾两部分抒情直抒胸臆,感情炽热且真挚。中间部分则借景达意,运用一语双关与隐喻手法,巧妙揭示诗人的内心隐衷,充满艺术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二首专写归省,恨处急处,足催唤世间游子。(其一“行行循归路”)崎曲怨地,限隅怨日,凯负怨风,森疏怨木,层层添苦。路直则归速,日长则行倍,地不可缩,日不可击,此无可如何者也。风若顺而何忧路曲,何忧日短,木不森则无所蔽。远望可以当归,路曲尚藉目直,日短难抑心长,乃两受阻焉,此偏添相挠者也。写怨幻奥。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

# “计日望旧居”,写尽客子情态。前四句皆志喜,后皆叹也。路曲景限,江山又险,已为可叹。乃风又负我。又穷我,远则高莽悬邈,近则夏木蔽亏。百里非遥,瞻望弗及,与前“计日”殊相左矣,能不永叹。

清吴菘《论陶》

# 此诗为归省而作。一片游子思归真情,急于到家,偏为风阻,触目生怨,觉路为之曲,目为之限,夏木为之蔽,使千载而下,犹觉至情流露。曰“计日望旧居”,曰“延目识南岭”,近见乡关,首尾遥对。

清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

# 观渊明此诗及《孟府君传》,所用《凯风》皆指母言。可知古训《凯风》,非母不安其 室之诗也。如《凯风》为母不安其室而作,渊明岂敢引用,以况己之母哉!

清方宗诚《陶诗真注》

# “指景”句琢,非琢词,乃琢意耳。结四语有作意。通首俱尖仍,惟笔老故不佻。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

# 余读“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及“久游恋所生”,与夫《悲从弟》、《祭程氏妹》诸诗文,而知公之真孝友;读《贵子》、《告俨等疏》,及“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等句,而知公之真慈爱,自古未有居家不尽孝弟慈三者而能为国之忠臣者也。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

# 杜少陵诗中字法多脱胎于此。“戢枻”、“崩浪”等句,写阻风警动。“谁言”、“久游”等句,叙归省意切。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辛玄子赠诗三首 其一》

下一篇:魏晋·佚名《荆州童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