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云有报":据说积善有善报,
#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
"夷叔在西山":夷叔饿死在西山。
# 西山:即首阳山。,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善恶苟不应":善恶如果不报应,
# 苟:如果。
"何事空立言":为何还要立空言!
# 立言:树立格言。,何事:为什么。
"九十行带索":荣公九十绳为带,
# 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饥寒况当年":饥寒更甚于壮年。
# 当年:指壮年。,况:甚,更加。
"不赖固穷节":不靠固穷守高节,
# 固穷节:事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百世当谁传":声名百世怎流传。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饮酒(其二)》是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组诗中的第二首,以酒为媒介,借古讽今,通过否定善恶报应之说,揭露社会现实的荒诞,并宣示固守气节的决心。全诗以典故对比与矛盾质问为核心,展现诗人对道德困境的深刻反思与精神坚守。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当道德训诫撞上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史实,善有善报的伦理预设顿时碎作齑粉。诗人以史为刃,剖开理想与现实的裂隙:西山寒骨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是整个士族社会价值体系崩塌的缩影。那些被《尚书》《周易》反复镌刻的箴言,在乱世烽烟里化作飘散的竹简灰烬。五六句,九十老叟的草绳衣带,较之壮年流亡时更为寒酸。这种倒置的苦难叙事,将物质困顿转化为精神涅槃的燃料。当诗人让时间在”当年“与”暮年“之间往复撞击,我们看到的不是线性衰微,而是气节在岁月磨洗中愈发凛冽的光泽——如同古剑在血火中反复锻打,终现霜刃寒芒。七八句,陶渊明在此完成惊世骇俗的价值重构。圣贤不朽非因上苍垂青,恰是的决绝姿态对抗了天道无常。这种将苦难主动炼化为精神图腾的智慧,堪比普罗米修斯盗火——当道德火炬不再依赖天赐,人性光辉便永远挣脱了神权的桎梏。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下一篇:魏晋·江伟《答军司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