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shàn
yún
yǒu
bào
shū
zài
西
shān
shàn
è
gǒu
yìng
shì
kōng
yán
jiǔ
shí
xíng
dài
suǒ
hán
kuàng
dāng
nián
lài
qióng
jié
bǎi
shì
dāng
shuí
chuán

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逐句剖析

"积善云有报":据说积善有善报,

#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

"夷叔在西山":夷叔饿死在西山。

# 西山:即首阳山。,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善恶苟不应":善恶如果不报应,

# 苟:如果。

"何事空立言":为何还要立空言!

# 立言:树立格言。,何事:为什么。

"九十行带索":荣公九十绳为带,

# 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饥寒况当年":饥寒更甚于壮年。

# 当年:指壮年。,况:甚,更加。

"不赖固穷节":不靠固穷守高节,

# 固穷节:事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百世当谁传":声名百世怎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其二)》是陶渊明的一篇诗。运用对比论证与历史典故相糅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否定世俗善恶报应之说,揭示东晋末年“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本质,以“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的决绝宣言,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凝聚着诗人对现实的批判锋芒与孤高自守的精神气节。全诗以儒道思想为底色,借伯夷、叔齐等历史典范构建道德坐标系,在“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的悖论式诘问里,完成对功名虚妄的解构与生命价值的重塑,其冲淡平和的表层诗意与内在的愤激形成深刻的反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饮酒(其二)》是陶渊明所作的一首诗,为组诗的其中一首。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并非寻常酒后随性之作。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借酒为题,实则倾诉对现实的不满,抒发对田园生活的钟情,同时也是在险恶的环境中借醉酒来规避迫害。其第二十首诗中“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一句,便足见其用心良苦。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门阀士族把控朝政,政治黑暗腐朽,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他深切感受到世道的艰难与生活的困苦,又坚守气节,不愿为区区五斗米向权贵折腰。于是,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的他在担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后,毅然弃官归隐,从此投身田园,不再踏入仕途,亲自耕种劳作。当时社会长期分裂动荡,统治者荒淫奢靡,不少敢于针砭时政的士大夫文人,常常无端遭戮。在此情形下,文人们为求自保,纷纷避开政治话题。有的纵情山水、隐逸不出,有的借酗酒放浪、玄学清谈来表明自己毫无政治野心,以免引起统治者猜忌而招致杀身之祸。这种因横祸难测的黑暗现实催生的畸形社会风气,自然对出身破落贵族的陶渊明产生了影响。从二十九岁初次出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这期间他多次出仕又归隐,实际为官时间不足三年,其理想的火花在黑暗现实中一闪即逝。因此,他借“醉人”之语,抨击黑暗社会,揭露政治危机,唾弃虚伪的世俗。《饮酒二十首》前的小序,是探究陶渊明思想与创作的关键资料。“闲居寡欢”“顾影独尽”,不难看出诗人是在极度孤独、痛苦的心境下创作这些诗篇的。“纸墨遂多,辞无让次”,表明这组诗有一个从少到多、逐步积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诗人将平日里积压在心中的所思所感,借“既醉之后”这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抒发出来。至于《饮酒二十首》的创作年代,至今尚无确切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以及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饮酒(其二)》是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组诗中的第二首,以酒为媒介,借古讽今,通过否定善恶报应之说,揭露社会现实的荒诞,并宣示固守气节的决心。全诗以典故对比与矛盾质问为核心,展现诗人对道德困境的深刻反思与精神坚守。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当道德训诫撞上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史实,善有善报的伦理预设顿时碎作齑粉。诗人以史为刃,剖开理想与现实的裂隙:西山寒骨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是整个士族社会价值体系崩塌的缩影。那些被《尚书》《周易》反复镌刻的箴言,在乱世烽烟里化作飘散的竹简灰烬。五六句,九十老叟的草绳衣带,较之壮年流亡时更为寒酸。这种倒置的苦难叙事,将物质困顿转化为精神涅槃的燃料。当诗人让时间在”当年“与”暮年“之间往复撞击,我们看到的不是线性衰微,而是气节在岁月磨洗中愈发凛冽的光泽——如同古剑在血火中反复锻打,终现霜刃寒芒。七八句,陶渊明在此完成惊世骇俗的价值重构。圣贤不朽非因上苍垂青,恰是的决绝姿态对抗了天道无常。这种将苦难主动炼化为精神图腾的智慧,堪比普罗米修斯盗火——当道德火炬不再依赖天赐,人性光辉便永远挣脱了神权的桎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

下一篇:魏晋·江伟《答军司马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