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有一士":东方有位隐居士,
"被服常不完":身上衣服常破烂。
# 不完:不完整,即破烂。,被服:所穿的衣服。被,同“披”。
"三旬九遇食":一月才吃九顿饭,
# 三旬九遇食:三十天吃九顿饭。《说苑·立节》:“子思居卫,贫甚,三旬而九食。”
"十年著一冠":十年总戴一顶冠。
# 冠:帽子。,著:戴。
"辛勤无此比":辛勤劳苦无人比,
# 勤:一作苦。
"常有好容颜":和悦面容乐贫寒。
# 好容颜:愉悦的面容,这里有乐贫之意。
"我欲观其人":我欲前行访问他,
# 观其人:访问他。
"晨去越河关":清晨出户越河关。
# 越河关:渡河越关。
"青松夹路生":青松生长路两边,
# 青松夹路生:“青松”两句:写东方隐士的居处,在青松白云之间,形容高洁。
"白云宿檐端":缭绕白云在檐间。
"知我故来意":知我特地前来意,
# 故来意:特地来的意思。
"取琴为我弹":取琴为我来轻弹。
"上弦惊别鹤":先弹凄怨别鹤操,
# 别鹤:即《别鹤操》,古琴曲名,声悲凄。,上弦:指前曲。
"下弦操孤鸾":又奏高洁曲孤鸾。
# 孤鸾:即《双凤离鸾》,汉琴曲名。,下弦:指后曲。
"愿留就君住":我愿长留伴君住,
# 就君住:到你那里一起住。
"从今至岁寒":从今直到岁暮寒。
# 至岁寒:直到寒冷的冬天,这里是喻坚持晚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人诗。描绘一位生活清苦,却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隐士。诗人前往拜访,借“青松”“白云”营造脱俗氛围,隐士以琴音表高洁情怀,表达诗人对其赞美。
2. 分段赏析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描绘东方隐士,生活极度清苦,衣着破旧、饮食匮乏、冠帽久用。“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突出其虽物质困窘,却精神富足,不为艰难所累。“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诗人听闻后,清晨启程,不辞辛劳前去拜访,足见对隐士兴趣浓厚。“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途中与居所之景,青松、白云营造超凡氛围,暗示隐士高洁品性。“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隐士知诗人来意,以琴音表意,展现二人默契。“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琴音借别鹤、孤鸾,传达隐士孤独高洁的内心。“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诗人被打动,愿相伴隐士共度艰难,表达对其高度认同。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