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显朝市":大臣显赫在朝廷,
# 显朝市:显赫于朝廷之中。,岩岩:本形容高峻的样子,这里代指显赫的大臣。
"帝者慎用才":君主用人当慎重。
"何以废共鲧":共工与鲸被废弃,
# 废共鲧:指帝尧的臣子共工与鲧,因不贤而被废弃处置。
"重华为之来":帝舜所为除奸凶。
# 重华:虞舜名。
"仲父献诚言":管仲临终肺腑语,
# 献诚言:进献诚挚之言。,仲父:指管仲。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姜公乃见猜":桓公到底没听从。
"临没告饥渴":桓公临死困饥渴,
"当复何及哉":心中后悔有何用!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爱国诗,想提醒君主以史为鉴,亲贤臣而远小人。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尧帝的明断与齐桓公的昏聩进行鲜明对照。尧帝在用人上能够明辨是非,果断决策,而齐桓公在管仲临终前“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下,却重用易牙、开方、竖刁等佞臣,最终落得被禁锢而饥渴而死、霸业成空的悲惨结局。
3. 分段赏析
诗起首即以“帝者慎用才”定调,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诗人以尧帝为典范,述其流放共工于幽州、殛杀鲧于羽山之举,彰显上古圣王除恶务尽、任人唯贤之明。共工之治水无方反成水患,鲧之窃息壤虽怀悲壮却失法度,皆因才不配位,终致祸端。此与齐桓公之覆辙形成鲜明对照:管仲临终前以“亲贤臣、远小人”相谏,桓公却重用易牙、开方、竖刁等佞臣,终至被禁锢而饥渴而死,霸业成空。陶渊明之笔,游走于神话与史实之间,以“精卫衔微木”之执着与“刑天舞干戚”之悲壮为引,渐次展开历史画卷。他借尧帝之明断,映照桓公之昏聩;以共工、鲧之失,反衬管仲之忠。此等对比,非为单纯叙事,实乃对帝王用人之道的深刻省察:任贤能则国运昌隆,选奸邪则身死国灭。“帝者慎用才”之叹,既是穿越千年的历史喟叹,亦是对现实政治的委婉针砭。陶渊明身处魏晋之际,目睹门阀政治之弊、士族专权之乱,以诗笔为刃,剖开历史之痂,露出用人之道的真谛。此诗实为咏古述怀之作,意在提醒君主以史为鉴,亲贤臣而远小人,方能守成基业,绵延国祚。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神话为舟楫,以史实为航向,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最终抵达对帝王用人之道的深刻领悟。陶渊明之笔,既具山海之奇瑰,又含史笔之庄重。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上一篇:魏晋·曹植《艳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