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ǎi
jīng
shí
sān
shǒu
·
·
shí
sā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án
yán
xiǎn
cháo
shì
zhě
shèn
yòng
cái
fèi
gòng
gǔn
zhòng
huá
wèi
zhī
lái
zhòng
xiàn
chéng
yán
jiāng
gōng
nǎi
jiàn
cāi
lín
gào
dāng
zāi

译文

大臣显赫在朝廷,君主用人当慎重。共工与鲸被废弃,帝舜所为除奸凶。管仲临终肺腑语,桓公到底没听从。桓公临死困饥渴,心中后悔有何用!

逐句剖析

"岩岩显朝市":大臣显赫在朝廷,

# 显朝市:显赫于朝廷之中。,岩岩:本形容高峻的样子,这里代指显赫的大臣。

"帝者慎用才":君主用人当慎重。

"何以废共鲧":共工与鲸被废弃,

# 废共鲧:指帝尧的臣子共工与鲧,因不贤而被废弃处置。

"重华为之来":帝舜所为除奸凶。

# 重华:虞舜名。

"仲父献诚言":管仲临终肺腑语,

# 献诚言:进献诚挚之言。,仲父:指管仲。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姜公乃见猜":桓公到底没听从。

"临没告饥渴":桓公临死困饥渴,

"当复何及哉":心中后悔有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山海经十三首(十三)》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以“帝者慎用才”定调,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既是穿越千年的历史喟叹,亦是对现实政治的委婉针砭。以神话为舟楫,以史实为航向,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最终抵达对帝王用人之道的深刻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逯钦立先生提出,这组诗大约创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或四年(408年)。彼时,陶渊明正处在归隐田园生活的前期阶段。在躬耕陇亩之余,他以琴音书卷为伴,自得其乐。正是在这段闲适时光里,他研读了《山海经》以及《穆天子传》等神话、历史典籍,心有所感,遂挥毫写就这十三首诗篇。而邓小军先生则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这组诗应当创作于刘裕篡夺晋室之后。这一时期,东晋王朝更迭,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陶渊明目睹此般沧桑巨变,内心的感慨与思索或许融入了诗作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爱国诗,想提醒君主以史为鉴,亲贤臣而远小人。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尧帝的明断与齐桓公的昏聩进行鲜明对照。尧帝在用人上能够明辨是非,果断决策,而齐桓公在管仲临终前“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下,却重用易牙、开方、竖刁等佞臣,最终落得被禁锢而饥渴而死、霸业成空的悲惨结局。

3. 分段赏析

诗起首即以“帝者慎用才”定调,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诗人以尧帝为典范,述其流放共工于幽州、殛杀鲧于羽山之举,彰显上古圣王除恶务尽、任人唯贤之明。共工之治水无方反成水患,鲧之窃息壤虽怀悲壮却失法度,皆因才不配位,终致祸端。此与齐桓公之覆辙形成鲜明对照:管仲临终前以“亲贤臣、远小人”相谏,桓公却重用易牙、开方、竖刁等佞臣,终至被禁锢而饥渴而死,霸业成空。陶渊明之笔,游走于神话与史实之间,以“精卫衔微木”之执着与“刑天舞干戚”之悲壮为引,渐次展开历史画卷。他借尧帝之明断,映照桓公之昏聩;以共工、鲧之失,反衬管仲之忠。此等对比,非为单纯叙事,实乃对帝王用人之道的深刻省察:任贤能则国运昌隆,选奸邪则身死国灭。“帝者慎用才”之叹,既是穿越千年的历史喟叹,亦是对现实政治的委婉针砭。陶渊明身处魏晋之际,目睹门阀政治之弊、士族专权之乱,以诗笔为刃,剖开历史之痂,露出用人之道的真谛。此诗实为咏古述怀之作,意在提醒君主以史为鉴,亲贤臣而远小人,方能守成基业,绵延国祚。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神话为舟楫,以史实为航向,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最终抵达对帝王用人之道的深刻领悟。陶渊明之笔,既具山海之奇瑰,又含史笔之庄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艳歌行》

下一篇:魏晋·王献之《桃叶歌三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