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农去我久":伏羲神农已遥远,
# 去:离开。,羲农:指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举世少复真":世间少有人朴真。
# 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汲汲鲁中叟":鲁国孔子心急切,
# 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弥缝使其淳":补救阙失使其淳。
# 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凤鸟虽不至":虽未遇得太平世,
# 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
"礼乐暂得新":恢复礼乐面貌新。
# 礼乐暂得新: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洙泗辍微响":礼乐之乡微言绝,
# 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辍:中止,停止。,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
"漂流逮狂秦":日月迁延至于秦。
# 狂秦:狂暴的秦朝。,逮:至,到。,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
"诗书复何罪":诗书典籍有何罪,
# 诗书复何罪:“诗书”二句:这两句指秦始皇焚书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奏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诸守、尉杂烧之。”
"一朝成灰尘":顿时被焚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汉初几位老儒生,
# 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区区:少,为数不多。
"为事诚殷勤":传授经学很殷勤。
# 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如何绝世下":汉代灭亡至于今,
# 绝世:指汉代灭亡。
"六籍无一亲":无人再与六经亲。
# 亲:亲近。,六籍:指六经。
"终日驰车走":世人奔走为名利,
# 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
"不见所问津":治世之道无问津。
# 不见所问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若复不快饮":如若不将酒痛饮,
# 快饮:痛饮,畅饮。
"空负头上巾":空负头上漉巾。
# 头上巾: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但恨多谬误":但恨此言多谬误,
# 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君当恕醉人":望君愿谅醉乡人。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追慕上古淳真之风、评述儒家文化传承困境,揭露了魏晋至秦汉间礼崩乐坏、文化断层的深层危机,体现了陶渊明对儒家精神价值的坚守与对暴政摧残文化的控诉。
2. 写作手法
用典:“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引用《论语》典故,以“凤鸟不至”隐喻圣王未出、天下未治的遗憾。既承认现实的局限,又凸显孔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对儒家实践精神的敬重。
3. 分段赏析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二句以“羲农”指代伏羲、神农等上古帝王,开篇即点明对远古淳真时代的追慕与现实的失落感。“去我久”三字暗含历史断裂的痛切,而“少复真”则直指当下社会道德沦丧的普遍性。诗人以“举世”为范围,将个人对时代的批判升华为对整体文明的反思,凸显其立足现实的批判意识。“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中“汲汲”刻画孔子为恢复礼乐而奔走的勤勉之态,“鲁中叟”以地域与身份点明孔子生平。“弥缝”一词精准概括孔子修补礼崩乐坏的努力,既呼应前文“真”“淳”的理想,又暗含对儒家文化使命的肯定。此句以动态描写展现儒家精神的历史担当,为下文礼乐复兴的叙事铺垫。“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引用《论语》典故,以“凤鸟不至”隐喻圣王未出、天下未治的遗憾,但“礼乐暂得新”转折强调孔子整理典籍、重建文化秩序的功绩。通过“虽……暂……”的让步句式,既承认现实的局限,又凸显孔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对儒家实践精神的敬重。“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中“洙泗”以孔子讲学之地象征儒家道统,“辍微响”暗指孔子逝世后思想传承的中断。“漂流”二字既写时间流逝,又隐喻战国乱世对文化的冲击;“狂秦”则以一字定评秦之暴虐。此联通过地理与时间的双重隐喻,揭示文化断层的历史宿命,为焚书坑儒的悲剧埋下伏笔。“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以反问句式质问秦焚书的文化暴行,“何罪”直斥暴政对文明的践踏,“一朝”强化灾难的突然性与毁灭性。此句剥离儒家典籍的政治工具属性,将其升华为人类精神遗产,揭露专制政权与文化传承的根本对立。“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中“区区”与“诚殷勤”形成情感张力,既写汉初儒生数量稀少,又赞其守护经典的赤诚。通过“老翁”形象凸显文化传承的艰难,以卑微者的坚守反衬时代对思想的压制,暗含对文化命脉延续的敬意。“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中“绝世”指汉亡后的乱世,“六籍无一亲”以夸张手法写魏晋士人对经典的漠视。通过今昔对比,批判知识精英的精神堕落,呼应开篇“少复真”的时代诊断,强化对文化断代的痛心。“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中“驰车走”以动态画面讽刺名利追逐者的庸碌,“问津”用《论语》典故呼唤治世精神的回归。此联以行为与价值的背离,揭露晋代士风虚浮的本质,将个人隐逸选择置于群体迷失的背景下,深化批判力度。“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化用自身“葛巾漉酒”的典故,以戏谑口吻将饮酒行为转化为对文化使命的象征性承担。“头上巾”既是隐士身份标志,又暗指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此句以反讽消解严肃,实则暗含对现实无力抗争的苦闷。“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以“醉人”自掩锋芒,将前文的激烈批判转化为佯狂避祸的姿态。“谬误”实为清醒认知的委婉表达,“恕”字则暗示对时局的清醒判断与无奈妥协。此联以道家“醉”态包裹儒家济世情怀,展现陶渊明儒道融合的思想特质。
4. 作品点评
此诗堪称以理入诗之作。诗人以情志如岩壑深凝之笔,将激越愤懑熔铸于思辨之中,虽以议论为骨,却葆有诗性本真。全篇贯穿着赞仰与追怀交织的咏叹调,沉郁悲慨之气与庄谐相生之趣在字句间流转,既见史家析理之明,复存诗人沉吟之态,令人于沉吟间得见思辨与诗性的交响。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劝农 其六》
下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