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èr
shí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nóng
jiǔ
shì
shǎo
zhēn
zhōng
sǒu
féng
shǐ
使
chún
fèng
niǎo
suī
zhì
yuè
zàn
xīn
zhū
chuò
wēi
xiǎng
piāo
liú
dài
kuáng
qín
shī
shū
zuì
zhāo
chéng
huī
chén
zhū
lǎo
wēng
wéi
shì
chéng
yīn
qín
jué
shì
xià
liù
qīn
zhōng
chí
chē
zǒu
jiàn
suǒ
wèn
jīn
ruò
kuài
yǐn
kōng
tóu
shàng
jīn
dàn
hèn
duō
miù
jūn
dāng
shù
zuì
rén

译文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逐句剖析

"羲农去我久":伏羲神农已遥远,

# 去:离开。,羲农:指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举世少复真":世间少有人朴真。

# 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汲汲鲁中叟":鲁国孔子心急切,

# 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弥缝使其淳":补救阙失使其淳。

# 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凤鸟虽不至":虽未遇得太平世,

# 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

"礼乐暂得新":恢复礼乐面貌新。

# 礼乐暂得新: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洙泗辍微响":礼乐之乡微言绝,

# 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辍:中止,停止。,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

"漂流逮狂秦":日月迁延至于秦。

# 狂秦:狂暴的秦朝。,逮:至,到。,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

"诗书复何罪":诗书典籍有何罪,

# 诗书复何罪:“诗书”二句:这两句指秦始皇焚书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奏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诸守、尉杂烧之。”

"一朝成灰尘":顿时被焚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汉初几位老儒生,

# 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区区:少,为数不多。

"为事诚殷勤":传授经学很殷勤。

# 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如何绝世下":汉代灭亡至于今,

# 绝世:指汉代灭亡。

"六籍无一亲":无人再与六经亲。

# 亲:亲近。,六籍:指六经。

"终日驰车走":世人奔走为名利,

# 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

"不见所问津":治世之道无问津。

# 不见所问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若复不快饮":如若不将酒痛饮,

# 快饮:痛饮,畅饮。

"空负头上巾":空负头上漉巾。

# 头上巾: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但恨多谬误":但恨此言多谬误,

# 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君当恕醉人":望君愿谅醉乡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二十)》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五言组诗,这首诗是第二十首。此作以酒为媒,借古讽今,开篇直指上古淳朴世风的消逝,暗讽秦代暴政对文化的摧残。诗中“凤鸟”“礼乐”等意象象征理想文明,与“驰车走”的世俗形成尖锐对比,展现诗人对名利场的疏离。末句“但恨多谬误”以醉语作结,既流露对现实的无奈,又彰显超然物外的隐逸精神。全诗借沉郁顿挫的笔触,既是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叩问,亦是对现世纷扰的清醒观照,更是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绝非醉后遣兴的即兴之作,实乃以酒为盾、借醉掩真,将乱世文人的精神突围熔铸成二十首诗性宣言。诗人在第二十首末句"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中暗藏机锋,既是以醉语为盾牌,将批判锋芒裹挟于酒香之中,更是对黑暗现实的曲笔抗争。 东晋门阀士族垄断朝纲,宦海沉疴积弊深重。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初仕江州祭酒,至四十一岁解印彭泽令,十三年间宦海浮沉如飘蓬,最终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便挂冠归田。当是时也,桓玄篡位之乱未平,刘裕代晋之谋已萌,士林笼罩于"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恐怖阴影之下。文人雅士或佯狂避世如阮籍,或寄情山水如谢安,陶渊明独以"守拙归园田"的耕读生活,在庐山脚下构筑起对抗浊世的精神堡垒。其诗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刚烈,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冲淡,恰似阴阳两极,折射出乱世文人撕裂的生存困境。 这部诗集的创作心路,在序言中已显端倪:"闲居寡欢,顾影独尽"的孤寂,"纸墨遂多,辞无诠次"的恣意,暗示着这些诗篇实为诗人将毕生郁结"贮之胸臆,发为诗章"的结晶。 历代学界对其创作时间的考辨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元兴三年甲辰(404)说、义熙十年甲寅(414)说、义熙二年丙午(406)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追慕上古淳真之风、评述儒家文化传承困境,揭露了魏晋至秦汉间礼崩乐坏、文化断层的深层危机,体现了陶渊明对儒家精神价值的坚守与对暴政摧残文化的控诉。

2. 写作手法

用典:“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引用《论语》典故,以“凤鸟不至”隐喻圣王未出、天下未治的遗憾。既承认现实的局限,又凸显孔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对儒家实践精神的敬重。

3. 分段赏析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二句以“羲农”指代伏羲、神农等上古帝王,开篇即点明对远古淳真时代的追慕与现实的失落感。“去我久”三字暗含历史断裂的痛切,而“少复真”则直指当下社会道德沦丧的普遍性。诗人以“举世”为范围,将个人对时代的批判升华为对整体文明的反思,凸显其立足现实的批判意识。“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中“汲汲”刻画孔子为恢复礼乐而奔走的勤勉之态,“鲁中叟”以地域与身份点明孔子生平。“弥缝”一词精准概括孔子修补礼崩乐坏的努力,既呼应前文“真”“淳”的理想,又暗含对儒家文化使命的肯定。此句以动态描写展现儒家精神的历史担当,为下文礼乐复兴的叙事铺垫。“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引用《论语》典故,以“凤鸟不至”隐喻圣王未出、天下未治的遗憾,但“礼乐暂得新”转折强调孔子整理典籍、重建文化秩序的功绩。通过“虽……暂……”的让步句式,既承认现实的局限,又凸显孔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对儒家实践精神的敬重。“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中“洙泗”以孔子讲学之地象征儒家道统,“辍微响”暗指孔子逝世后思想传承的中断。“漂流”二字既写时间流逝,又隐喻战国乱世对文化的冲击;“狂秦”则以一字定评秦之暴虐。此联通过地理与时间的双重隐喻,揭示文化断层的历史宿命,为焚书坑儒的悲剧埋下伏笔。“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以反问句式质问秦焚书的文化暴行,“何罪”直斥暴政对文明的践踏,“一朝”强化灾难的突然性与毁灭性。此句剥离儒家典籍的政治工具属性,将其升华为人类精神遗产,揭露专制政权与文化传承的根本对立。“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中“区区”与“诚殷勤”形成情感张力,既写汉初儒生数量稀少,又赞其守护经典的赤诚。通过“老翁”形象凸显文化传承的艰难,以卑微者的坚守反衬时代对思想的压制,暗含对文化命脉延续的敬意。“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中“绝世”指汉亡后的乱世,“六籍无一亲”以夸张手法写魏晋士人对经典的漠视。通过今昔对比,批判知识精英的精神堕落,呼应开篇“少复真”的时代诊断,强化对文化断代的痛心。“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中“驰车走”以动态画面讽刺名利追逐者的庸碌,“问津”用《论语》典故呼唤治世精神的回归。此联以行为与价值的背离,揭露晋代士风虚浮的本质,将个人隐逸选择置于群体迷失的背景下,深化批判力度。“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化用自身“葛巾漉酒”的典故,以戏谑口吻将饮酒行为转化为对文化使命的象征性承担。“头上巾”既是隐士身份标志,又暗指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此句以反讽消解严肃,实则暗含对现实无力抗争的苦闷。“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以“醉人”自掩锋芒,将前文的激烈批判转化为佯狂避祸的姿态。“谬误”实为清醒认知的委婉表达,“恕”字则暗示对时局的清醒判断与无奈妥协。此联以道家“醉”态包裹儒家济世情怀,展现陶渊明儒道融合的思想特质。

4. 作品点评

此诗堪称以理入诗之作。诗人以情志如岩壑深凝之笔,将激越愤懑熔铸于思辨之中,虽以议论为骨,却葆有诗性本真。全篇贯穿着赞仰与追怀交织的咏叹调,沉郁悲慨之气与庄谐相生之趣在字句间流转,既见史家析理之明,复存诗人沉吟之态,令人于沉吟间得见思辨与诗性的交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劝农 其六》

下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