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又花落":花开了又落了,
"时节暗中迁":季节在不知不觉中变迁。
"无计延春日":没有办法留住春天,
"何能驻少年":也无法让青春永驻。
# 驻:一作“留”。
"小丛初散蝶":花丛中蝴蝶刚刚散去,
"高柳即闻蝉":高高的柳树上就传来了蝉鸣。
"繁艳归何处":那些繁盛的花朵都到哪里去了呢?
"满山啼杜鹃":满山只剩下杜鹃鸟的啼叫。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与“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形成对比,一方面描绘了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青春易逝的无奈。拟人:“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中,诗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杜鹃的啼声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离去,增强了诗意的感染力。象征:诗中的“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象征着春天的短暂和时光的流转。蝴蝶的离去和蝉鸣的响起,暗示着季节的更替。情景交融:“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诗人将对春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使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2. 分段赏析
首联:“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暗示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里的“时节暗中迁”暗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颔联:“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诗人进一步表达对时光无法挽留的无奈。“无计延春日”体现了对春天短暂的惋惜,而“何能驻少年”则直接点明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颈联:“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季节的更替。蝴蝶从花丛中散去,蝉声在高柳上响起,生动地描绘出从春末到夏初的转变,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尾联:“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诗人以“繁艳归何处”设问,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而“满山啼杜鹃”则以杜鹃的啼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上一篇:唐·胡宿《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