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
dài
gēng
běn
fēi
wàng
suǒ
zài
tián
sāng
gōng
qīn
wèi
céng
hán
něi
cháng
zāo
kāng
guò
mǎn
dàn
yuàn
bǎo
jīng
liáng
dōng
chī
yīng
yáng
zhèng
ěr
néng
āi
zāi
shāng
rén
jiē
jǐn
huò
zhuō
shēng
shī
fāng
nài
qiě
wèi
táo
shāng

译文

做官食俸非我愿,耕作植桑是本行。我亲自耕种未曾停止,饥寒常至食糟糠。饮食岂敢存奢望,但愿饱食吃细粮。粗布以足冬御寒,夏天葛布遮骄阳。纵然这些也难得,实在令人心哀伤!他人皆已得其所,我性笨拙无好方。天理不通没奈何,举杯痛饮将忧忘。

逐句剖析

"代耕本非望":做官食俸非我愿,

# 代耕:以官俸代替种田的收入,指当官食俸禄。《孟子・万章》:“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又《礼记・王制》:“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

"所业在田桑":耕作植桑是本行。

# 田桑:耕种田地,植桑养蚕。泛指农业劳动。,所业:所做的事。

"躬亲未曾替":我亲自耕种未曾停止,

# 替:废,停止。,躬亲:亲自。指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寒馁常糟糠":饥寒常至食糟糠。

# 糟糠:酒糟和谷糠,指粗劣的食物。,馁:饥饿。

"岂期过满腹":饮食岂敢存奢望,

# 过满腹:吃得过饱,指超过最低的生活需要。《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岂:哪里。

"但愿饱粳粮":但愿饱食吃细粮。

# 粳粮:米粮。粳:粳稻,大米。,但愿:只愿,只希望。

"御冬足大布":粗布以足冬御寒,

# 大布:粗布。,御冬:抵御冬天的饥寒。

"粗絺已应阳":夏天葛布遮骄阳。

# 阳:指夏日骄阳。,应:遮挡。,粗絺:粗葛布。締:葛布。

"正尔不能得":纵然这些也难得,

# 尔:这,指粳粮、粗布。,正:纵然,即使。

"哀哉亦可伤":实在令人心哀伤!

"人皆尽获宜":他人皆已得其所,

# 尽获宜:都各得其宜,即各得其所。

"拙生失其方":我性笨拙无好方。

# 方:办法。,拙生:拙于生计。笨拙。

"理也可奈何":天理不通没奈何,

"且为陶一觞":举杯痛饮将忧忘。

# 陶: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八)》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自己躬耕不辍,却仍饥寒交迫,只能靠糟糠、粗布勉强度日的生活。诗人承认他人谋生得宜,反观自身拙于生计,连基本需求都难满足,内心愤懑。前半部分具体描述生活困境,“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等句展现躬耕,“寒馁常糟糠”体现艰难。后半部分抒发感慨,“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表达对命运不公的不平。整首诗怨中含坦然,坦然又有怨语,生动展现诗人复杂内心,真实反映其田园生活的困苦与心境,尽显陶渊明诗作质朴自然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杂诗十二首》,其中前八首“辞气一贯”,推测创作于同一年,约在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彼时陶渊明五十四岁;而后四首大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当时陶渊明年仅三十七岁。本次探讨的《杂诗・其八》正是这组诗中的第八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诗十二首(其八)》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田园生活题材。诗人一方面承认他人能以合适方式谋生,反观自身却拙于生计,连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对“人皆尽获宜”而自身勤苦却不得温饱的不合理现象深感愤懑;另一方面又在无奈中借酒浇愁,诗中于怨怼里透着坦然,坦然中又含怨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中引用了《孟子・万章下》中“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来解释“代耕”的含义,还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偃鼠饮河,岂期过满腹”说明“满腹”的出处及比喻义,通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使文章内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对比:将自己的勤苦耕作却饥寒交迫与“人皆尽获宜”进行对比,突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强化了内心的不平与感慨。直抒胸臆:全诗采用赋的手法,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想法。“哀哉亦可伤”“理也可奈何”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生活困境的哀伤和无奈。白描:“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等句,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诗人亲身劳作、生活贫苦的状态,如实地描绘出其艰难的生活场景,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此句点明诗人归隐田园的根本志向。“代耕”指以官俸代替耕作,暗含对仕途的否定;“田桑”则象征农耕生活的质朴。陶渊明通过对比“代耕”与“田桑”,强调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甘愿以躬耕为业。诗句开篇即确立全诗基调,展现其高洁自持的品格与对官场虚伪的疏离感。​​“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躬亲”强调亲自劳作,“未曾替”凸显坚持不辍;“寒馁常糟糠”则直述躬耕生活的清苦。诗人虽勤勉耕作,却仍以糟糠果腹,反衬出社会对隐逸者的不公。此句以白描手法揭露现实困境,语言质朴却饱含辛酸,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岂期”表谦逊,“过满腹”化用《庄子》典故,表明诗人不求奢靡,仅愿温饱;“粳粮”为细粮,象征基本生活需求。此句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展现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内核,同时暗含对生存困境的无奈。​“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大布”“粗絺”为粗陋衣物,仅求御寒蔽体;“应阳”指遮蔽夏日骄阳。诗人以极简的衣饰需求,勾勒出隐士生活的清贫本质,却连此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亦难实现。此句进一步强化生活窘迫的描写,为后文“哀伤”之情铺垫。“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正尔”直指上述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点明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诗人以“哀哉”直抒悲愤,情感由隐忍转为激烈,展现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此句情感张力强烈,成为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人皆尽获宜”暗讽世俗趋利之徒的顺遂,“拙生”则自嘲谋生无方。诗人以对比手法,揭示社会不公与自身“拙”的矛盾,既含愤懑,又透出对世道的批判。此句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对时代弊病的反思。“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理”指天道或世道,“陶一觞”化用“陶然”之典,以饮酒消愁作结。诗人虽承认命运不可违,却以豁达姿态自我宽慰,展现“怨而不怒”的隐逸情怀。此句收束全诗,情感由悲转淡,体现陶渊明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

4. 作品点评

《杂诗十二首(其八)》全篇运用赋法,诗人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诗的行文起伏波折,使得情感抒发犹如汹涌波涛,层层推进,最终抵达高潮。语言质朴平实,宛如日常口语般亲切自然,与直抒胸臆的表达相得益彰,更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的心声。此诗整体风格与陶渊明的《饮酒》组诗极为相似,二者皆以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展现出陶渊明诗歌独有的自然韵味与深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徐干《室思(沉阴结愁忧)》

下一篇:魏晋·佚名《时人为丁鸿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