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ǎi
jīng
shí
sān
shǒu
shí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jīng
wèi
xián
wēi
jiāng
tián
cāng
hǎi
xíng
tiān
gān
měng
zhì
cháng
zài
tóng
huà
huǐ
shè
zài
xīn
liáng
chén
dài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不屈的志向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逐句剖析

"精卫衔微木":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

# 微木:细木。,衔:用嘴含。,精卫:神话中的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鸟嘴),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饺(xiāo,呼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yīn,填塞)于东海。”

"将以填沧海":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刑天挥舞着盾斧,

# 刑天舞干戚:一作“形夭无千岁”。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干戚:盾斧。干,盾。戚,斧。《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猛志固常在":刚毅不屈的志向始终存在。

# 固常在:始终常在。,猛志:刚毅的斗志。

"同物既无虑":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

# 同物既无虑: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不复悔":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 不复悔:并无悔改。,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

# 徒设在昔心: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讵可待":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 讵:岂,表示反问。,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辰:一作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是东晋诗人陶潜(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为五言古诗,属于咏史诗题材。它通过歌颂神话中精卫和刑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坚韧抗争精神的赞美与向往,寄托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懑。写作手法上,运用典故,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的神话故事来抒情表意;采用对比,“微木”与“沧海”对比突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与决心。该诗体现陶渊明诗歌豪放刚健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陶渊明所作。东晋末年社会动荡,陶渊明虽归隐田园,但对现实仍有关注。他晚年读《山海经》等神话典籍时,有感于精卫、刑天的抗争精神,联想到自身及社会现实,借歌颂神话形象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于晋宋易代之际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描绘精卫衔木填海、刑天挥舞干戚的神话场景,营造出雄浑悲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顽强抗争精神的崇敬,以及壮志未酬、时光不再的感慨。借精卫、刑天的神话景象,写出了诗人对抗争精神的赞颂和自身的悲愤情怀。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简洁有力地概括了精卫的神话传说。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发鸠山上有一种鸟,形状如乌鸦,花脑袋、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身亡,化作精卫鸟,常衔着西山的木石去填塞东海。精卫为报溺亡之仇,执着地衔着微小的木石,试图填平浩瀚的东海。“衔”字取自《山海经》原文,生动呈现出精卫叼木石的动作;“微”字则是诗人的巧妙想象,凸显木石之渺小。“微木”与“沧海”形成强烈反差,精卫口中细微的木石,对比莽苍无垠的东海,更显其复仇之路艰难重重,却也愈发凸显出它坚定不移的决心,这决心仿佛能盖过沧海。从这两字的精妙运用,足见诗人被精卫精神深深触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样精炼且生动地勾勒出刑天的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西经》提到,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断其头颅,葬于常羊山,刑天便以乳头为眼睛,以肚脐为嘴巴,手持盾牌和大斧继续挥舞战斗。“干”是盾牌,“戚”为大斧。刑天为报断头之仇,毫不畏惧地与天帝抗争,其勇猛凌厉的斗志始终不曾磨灭。“舞”字将刑天战斗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猛”字精准体现其无畏的气魄。就像陶渊明在《咏荆轲》中“凌厉越万里”的“凌厉”,生动诠释了“猛”的神韵。前四句中,“猛志固常在”巧妙收束精卫和刑天的故事,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二者的精神。“猛志”一词,陶渊明颇为钟爱,也很好地展现出他性格中坚毅的一面。在《杂诗・忆我少壮时》里“猛志逸四海”,诉说着他年轻时的远大抱负。此诗写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借精卫和刑天,抒发了他晚年未曾改变的志向。接着“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指精卫和刑天原本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化去”表示它们死后化作异物。“既无虑”与“不复悔”相互呼应,前句说它们生前无所畏惧,后句讲死后也毫无悔恨,进一步深化了“猛志固常在”的内涵,可见陶渊明诗意的缜密。最后“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诗人感叹精卫和刑天虽空有昔日的壮志豪情,却始终等不到复仇雪恨的时机。至此,诗歌的情感从激昂豪迈陡然转为悲伤感慨,引人深思。这种长久存在的猛志令人敬佩,而时机的错失又让人惋惜,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味。

3. 作品点评

陶渊明毕生钟情于自由,反抗精神在其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对精卫、刑天这些神话形象的赞颂,便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彰显。诗中对精卫填海、刑天抗争之事的称叹,着重凸显了二者虽身死却无悔、猛志恒存的精神,并予以热情讴歌,这并非无的放矢。在《山海经》构建的神话天地中,精卫矢志填平沧海,刑天欲与天帝争神,他们的复仇愿景或许未能实现。然而,其蕴含的反抗精神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精神是中国先民勇敢无畏、坚韧不拔品格的集中映射,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强大力量时不屈不挠的勇气与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

# 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建安初荆州童谣》

下一篇:魏晋·佚名《八月十六日夕请灵真人授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