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朝代:唐作者:齐己浏览量:1
jiǔ
shuí
tóng
zuò
hán
dǐng
chéng
luàn
sōng
piāo
xuě
shì
yǎn
xiāng
dēng
bái
tiān
xīn
suì
qīng
yín
jiǎn
jiù
péng
míng
zhāo
dài
qíng
chí
shàng
kàn
chūn
bīng

译文

夜已过半,谁能陪伴着共度这个夜晚呢,炉火燃尽,鼎中的热气也冷却了。松树凌乱地摇曳,天空飘落着雪花。房间内的香灯孤单地亮着。白发增加了岁月的痕迹,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诗人减少了与朋友相处的机会,只能自己静静地吟唱。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希望天气放晴,想去池塘旁观赏春天的到来,看着春冰破碎的景象。

逐句剖析

"夜久谁同坐":夜已过半,谁能陪伴着共度这个夜晚呢,

"炉寒鼎亦澄":炉火燃尽,鼎中的热气也冷却了。

# 鼎:锅壶之类。

"乱松飘雨雪":松树凌乱地摇曳,天空飘落着雪花。

"一室掩香灯":房间内的香灯孤单地亮着。

# 香灯:供佛的香烛和明灯。,室:指禅室。

"白发添新岁":白发增加了岁月的痕迹,

"清吟减旧朋":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诗人减少了与朋友相处的机会,只能自己静静地吟唱。

"明朝待晴旭":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希望天气放晴,

# 旭:初升的朝阳。,明朝:明天。

"池上看春冰":想去池塘旁观赏春天的到来,看着春冰破碎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夜》为唐代诗人齐己所著,此诗生动展现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波澜。诗中,以寂静且透着孤独氛围的除夜为背景,齐己借对自然景致的细腻勾勒,巧妙传递出自己纷繁的思绪与真挚的情感。尽管诗人彼时处境落寞,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敏锐感悟,却从未消减。整首诗营造出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彰显出唐代诗人卓越的诗歌才情,以及他们对生活别出心裁的深刻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渲染:诗中通过描写“炉寒鼎亦澄”的清冷室内环境,以及“乱松飘雨雪”的室外恶劣天气,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在除夜的孤独与落寞之情。情景交融:诗歌将描写景物与抒发情感紧密结合。如颔联在描写风雪交加的景象和室内香灯独照的情景中,融入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颈联由新年添白发、旧朋减少的感慨,与前文的清冷之景相呼应,使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细节描写:“夜久谁同坐”“一室掩香灯”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除夜独坐的情景,“夜久”突出时间之长,无人相伴的孤独;“掩香灯”则细腻地表现出诗人独自在室内,以香灯为伴的孤寂状态,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诗人开篇以“夜久”点明时间,已是深夜时分。在这除旧迎新的夜晚,诗人却无人相伴,孤独地坐在那里。“炉寒鼎亦澄”,描写了炉中炭火已冷,鼎中也没有了热气,一片清冷寂静的景象,烘托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此联从室外写到室内。室外,松树枝在风雪中摇曳,雪花纷纷扬扬飘落,描绘出一幅风雪交加的冬日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氛围。室内,诗人独自掩门而坐,只有一盏香灯相伴。“掩”字写出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绝,更显其孤独。香灯的微弱光亮,在这寒冷的夜晚,既给人一丝温暖和慰藉,又愈发衬托出室内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颈联“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这一联由景入情,诗人感慨随着新年的到来,自己又增添了白发,岁月的流逝让人无奈。同时,诗人在清冷的夜晚吟诗,却发现旧日的朋友已经渐渐减少,不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伤感。“清吟”二字,既体现了诗人的文人雅趣,也暗示了他在孤独中以吟诗来排遣寂寞的心境。尾联“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尽管此刻诗人处于孤独和伤感之中,但尾联却笔锋一转,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诗人期待着明天清晨天晴日出,到池边去观赏春天的冰景。“待”字表现出诗人对新的一天、新的一年的期待,“春冰”则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暗示着尽管眼前充满了孤独和伤感,但诗人仍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在寒冷中看到了春天的希望,使全诗的情感有了一丝亮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贯休《晚望》

下一篇:唐·齐己《喻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