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久谁同坐":夜已过半,谁能陪伴着共度这个夜晚呢,
"炉寒鼎亦澄":炉火燃尽,鼎中的热气也冷却了。
# 鼎:锅壶之类。
"乱松飘雨雪":松树凌乱地摇曳,天空飘落着雪花。
"一室掩香灯":房间内的香灯孤单地亮着。
# 香灯:供佛的香烛和明灯。,室:指禅室。
"白发添新岁":白发增加了岁月的痕迹,
"清吟减旧朋":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诗人减少了与朋友相处的机会,只能自己静静地吟唱。
"明朝待晴旭":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希望天气放晴,
# 旭:初升的朝阳。,明朝:明天。
"池上看春冰":想去池塘旁观赏春天的到来,看着春冰破碎的景象。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写作手法
渲染:诗中通过描写“炉寒鼎亦澄”的清冷室内环境,以及“乱松飘雨雪”的室外恶劣天气,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在除夜的孤独与落寞之情。情景交融:诗歌将描写景物与抒发情感紧密结合。如颔联在描写风雪交加的景象和室内香灯独照的情景中,融入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颈联由新年添白发、旧朋减少的感慨,与前文的清冷之景相呼应,使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细节描写:“夜久谁同坐”“一室掩香灯”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除夜独坐的情景,“夜久”突出时间之长,无人相伴的孤独;“掩香灯”则细腻地表现出诗人独自在室内,以香灯为伴的孤寂状态,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诗人开篇以“夜久”点明时间,已是深夜时分。在这除旧迎新的夜晚,诗人却无人相伴,孤独地坐在那里。“炉寒鼎亦澄”,描写了炉中炭火已冷,鼎中也没有了热气,一片清冷寂静的景象,烘托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此联从室外写到室内。室外,松树枝在风雪中摇曳,雪花纷纷扬扬飘落,描绘出一幅风雪交加的冬日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氛围。室内,诗人独自掩门而坐,只有一盏香灯相伴。“掩”字写出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绝,更显其孤独。香灯的微弱光亮,在这寒冷的夜晚,既给人一丝温暖和慰藉,又愈发衬托出室内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颈联“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这一联由景入情,诗人感慨随着新年的到来,自己又增添了白发,岁月的流逝让人无奈。同时,诗人在清冷的夜晚吟诗,却发现旧日的朋友已经渐渐减少,不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伤感。“清吟”二字,既体现了诗人的文人雅趣,也暗示了他在孤独中以吟诗来排遣寂寞的心境。尾联“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尽管此刻诗人处于孤独和伤感之中,但尾联却笔锋一转,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诗人期待着明天清晨天晴日出,到池边去观赏春天的冰景。“待”字表现出诗人对新的一天、新的一年的期待,“春冰”则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暗示着尽管眼前充满了孤独和伤感,但诗人仍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在寒冷中看到了春天的希望,使全诗的情感有了一丝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