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uán
tián
liù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shào
shì
yùn
xìng
běn
ài
qiū
shān
luò
chén
wǎng
zhōng
sān
shí
nián
niǎo
liàn
jiù
lín
chí
yuān
kāi
huāng
nán
shǒu
zhuō
guī
yuán
tián
fāng
zhái
shí
cǎo
jiǔ
jiān
liǔ
yīn
hòu
yán
táo
luó
táng
qián
ài
ài
yuǎn
rén
cūn
yān
gǒu
fèi
shēn
xiàng
zhōng
míng
sāng
shù
diān
tíng
chén
zá,
shì
yǒu
xián
jiǔ
zài
fán
lóng
fǎn
rán

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情,天性原本就热爱山林。误落到世俗的罗网中,已有三十年。被关在笼中之鸟留恋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我愿到南面的田野去开荒种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围绕着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八九间茅草屋。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罗列在屋前。远处邻村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轻柔而缓慢的飘升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端有雄鸡不停啼鸣。庭院内没有尘俗杂事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久困于官场生活,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耕园田。

逐句剖析

"少无适俗韵":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情,

# 韵:气质,情致。,适俗:适应世俗。,少:指少年时代。

"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就热爱山林。

# 丘山:指山林。

"误落尘网中":误落到世俗的罗网中,

# 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一去三十年":已有三十年。

# 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或疑当作“十三年”。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被关在笼中之鸟留恋旧日的山林,

# 恋:一作“眷”。,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池鱼思故渊":池中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

"开荒南野际":我愿到南面的田野去开荒种地,

# 际:间。,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守拙归园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

#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方宅十余亩":围绕着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

# 方宅十余亩: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

"草屋八九间":还有八九间茅草屋。

"榆柳荫后檐":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 荫:荫蔽。

"桃李罗堂前":桃树李树整齐的罗列在屋前。

# 罗:罗列。

"暧暧远人村":远处邻村的屋舍依稀可见,

#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墟里烟":村落上方轻柔而缓慢的飘升着袅袅炊烟。

# 墟里:指村落。,依依: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狗吠深巷中":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

"鸡鸣桑树颠":桑树顶端有雄鸡不停啼鸣。

# 颠:顶端。

"户庭无尘杂":庭院内没有尘俗杂事烦扰,

# 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户庭:门户庭院。

"虚室有余闲":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 余闲:余暇,空闲。,虚室:静室。

"久在樊笼里":久久困于官场生活,毫无自由,

#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复得返自然 ":我今日总算又归耕园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虽于仕途辗转十三载,却始终对官场生涯深感厌倦,心底唯有田园之境令其神往。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时年四十一岁的他迎来人生中最后一次出仕,赴任彭泽县令之职。然不过八十余日,便挂冠而去,自此退隐江湖、再不入仕。归乡之后,他挥笔写下组诗《归园田居》,此诗便为其中篇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归园田居》组诗共六篇,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田园风光的静谧美好与农家生活的质朴本真,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作为组诗首篇,此诗以追悔为引,以欣然作结,将“误落尘网”“久困樊笼”时的苦闷压抑娓娓道来,又将重归田园、重返自然时的畅快欣喜淋漓展现。字斟句酌间,既饱含着对官场黑暗的深恶痛绝,也寄托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无尽憧憬与沉醉,令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见诗人在田园间自在徜徉的身影。

2. 写作手法

比喻、反衬:诗人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如诗人自喻为一只久在笼中的鸟,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贴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白描:诗人以质朴简练的笔触描绘的田园生活,幽雅、闲适,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好一派田园风光,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机盎然。对比:诗人将隐居的田园生活与官场环境进行对比,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进行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进行对比,写鱼时将游于“故渊”与困于池中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将自己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生动而又自然地表达了出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

3. 分段赏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以这两句诗作为开篇,毫不掩饰地剖白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东晋那个门阀林立、追名逐利之风盛行的时代,所谓“适俗韵”,便是周旋于权贵之间的阿谀奉承,是为谋求仕途升迁的钻营取巧。但陶渊明自小就与这种世俗格格不入,他的灵魂如同山野间自由生长的草木,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于陶渊明而言,宁静的山林、广袤的田园,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他精神的栖息地。那里没有虚伪的应酬,没有复杂的算计,只有纯粹的美好与安宁。这份对丘山的热爱,是他清高孤傲性格的写照,也为全诗奠定了厌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基调。同时,这两句诗也如同一个引子,暗示了他未来从官场回归田园的必然选择,为整首诗的叙事埋下了重要伏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用“尘网”来比喻官场,形象地描绘出官场的污浊与束缚。一个“误”字,饱含了他无数的悔恨与无奈,仿佛在说自己不慎踏入了一个错误的世界,从此失去了自由。这里的“三十年”实则是“十三年”的夸张说法,从初任江州祭酒,到最后辞去彭泽县令,这十三年的官场生涯,在陶渊明看来,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迷失。作为官宦子弟,陶渊明踏入仕途,本是遵循着当时社会的常规道路;作为饱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他也渴望在官场中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东晋官场的黑暗远超他的想象,门阀士族把持朝政,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政治斗争波谲云诡。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在虚伪的应酬与无聊的公务中虚耗光阴。当他回首往事,才惊觉自己早已深陷这张吞噬人性的“尘网”,曾经的理想与初心也在世俗的浸染中渐渐模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在这里运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推向了高潮。被囚禁的鸟儿思念着曾经自由翱翔的山林,被困在池塘的鱼儿向往着昔日畅游的深潭,这何尝不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对仗工整的句式,让这种厌倦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情感更加强烈,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他对自由生活的迫切向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没有选择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他毅然放弃了官场的功名利禄,来到南边的原野开垦荒地,以“守拙”自谦,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愿保持愚拙的本性,回归田园,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四句诗巧妙地完成了从官场生活到田园生活的过渡,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十余亩宅地,几间简陋的草屋,屋后榆柳成荫,为房屋遮挡烈日;堂前桃李盛开,点缀着盎然春意。远处的村落若隐若现,炊烟袅袅升起,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深巷中传来阵阵狗吠,桑树上不时响起鸡鸣,让整个画面瞬间鲜活起来。诗人没有选择描写那些华丽的景色,而是着眼于这些平常的乡村景物,因为在他眼中,这些才是真实的田园生活。鸡鸣狗吠的声音,不仅没有破坏田园的宁静,反而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祥和。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刻意营造的静谧不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未经雕琢的美,更能触动人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田园后,陶渊明终于摆脱了官场的繁杂琐事,在宁静的居所中享受着悠闲的生活。但对他来说,这份悠闲并非最珍贵的,更让他欣喜的是,他终于能够回归本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一句与开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遥相呼应,不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更将他摆脱官场束缚、重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的“自然”,既是指清新宁静的田园环境,也是指顺应本性、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回归本真的满足,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诗从对官场的厌恶,到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再到对自由生活的歌颂,情感层层递进,如释重负的喜悦之情自然流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4. 作品点评

此诗最精妙处在于绘景,以白描之法交织远近景致,声色俱备,将园田风光描摹得栩栩如生。诗中亦多见对仗之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句式工整,意境深远。同时,诗人巧用对比,将“尘网”“樊笼”的桎梏与“园田居”的自在相对照,借此直抒胸臆,尽显对官场的厌弃与对自然的倾慕。其文字平白如话,全无雕琢之痕,质朴纯真中自有韵味。整首诗浑然天成,意境圆融,遣词造句皆为烘托意境而生,不着刻意修饰之态,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诗人匠心锤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古中之精金秀玉。陶公本色,于这样诗可见。”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欧阳建《和溪南》

下一篇:魏晋·佚名《驾循引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