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遗训":先师孔子留遗训,
# 遗训:留下的教导。,先师:指孔子。
"余岂云坠":铭刻在心未抛弃。
# 余岂云坠:我怎能抛弃。坠,丢弃。云:一作之。
"四十无闻":我今四十无功名,
# 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
"斯不足畏":振作精神不足惧。
# 畏:害怕、恐惧。,斯:这。
"脂我名车":名车名骥皆已备,
# 名车:以车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去建立功名。,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
"策我名骥":扬鞭策马疾驰去。
# 名骥: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骥,千里马。,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
"千里虽遥":千里路途虽遥远,
"孰敢不至":怎敢畏难而不至!
# 孰:谁。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励志诗。这首诗通过木槿花朝开暮落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深切感慨,同时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为底色,表达了不甘衰老、奋起进取的壮志豪情。
2. 分段赏析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此句以“先师遗训”开篇,直指儒家精神传承,凸显陶渊明对孔子思想的尊崇。“遗训”二字凝练厚重,既是对《论语·子罕》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原典的化用,又暗含诗人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四十无闻,斯不足畏。”此句反用《论语》原意,将孔子对“无闻”的宽慰转化为自我鞭策的宣言。“无闻”直指功业未就的焦虑,而“不足畏”三字陡转,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消解年龄焦虑,体现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诗人将传统文人的生命焦虑转化为行动动力,语言简劲却暗含对世俗价值观的突破,彰显其矛盾性格中刚毅的一面。“脂我名车,策我名骥。”“脂”“策”二字以动词激活意象,将抽象志向具象化为车马疾驰的画面。“名车”“名骥”象征功名抱负,化用《荀子·劝学》“骐骥一跃”的典故,暗含对才能的自信与对前程的期许。此句以工整对仗强化节奏感,比喻手法使奋发之志跃然纸上,与陶渊明惯常的田园意象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其仕隐交织的复杂心态。“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尾句以夸张手法收束全篇,“千里”极言目标之远,“孰敢不至”以反诘语气收束,展现破釜沉舟的决绝。此句呼应首句“先师遗训”,形成首尾呼应的闭环结构,将儒家入世精神推向高潮。动词“至”的果断与“千里”的浩渺形成空间张力,既是对前文哲思的实践回应,亦暗含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