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chǒu
suì
yuè
jià
huán
jiāng
líng
xíng
k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xián
sān
shí
zǎi
suì
chén
shì
míng
shī
shū
dūn
宿
hào
lín
yuán
shì
qíng
shě
yáo
yáo
zhì
nán
jīng
kòu
xīn
qiū
yuè
lín
liú
bié
yǒu
shēng
liáng
fēng
jiāng
jǐng
zhàn
míng
zhāo
zhāo
tiān
kuò
xiǎo
xiǎo
chuān
shàng
píng
huái
怀
huáng
mèi
zhōng
xiāo
shàng
zhēng
shāng
fēi
shì
zài
ǒu
gēng
tóu
guān
xuán
jiù
wéi
hǎo
jué
yíng
yǎng
zhēn
héng
máo
xià
shù
shàn
míng

译文

三十年来村居享悠闲,对于世态隔膜而不明。原先爱好诗书现更爱,田园没有应酬之俗情。为何舍弃田园而离去,千里迢迢去到那南荆!荡起船桨击碎新秋月,水边暂告分手别亲朋。傍晚凉风习习已吹起,月光照天夜色清空明。天宇明净高远无边际,亮光闪闪江面水波平。惦记差役不能安心睡,夜已将半还得独自行。商歌求官不是我事业,留恋沮溺那样并力耕。甩掉官帽决心返故里,高官厚禄本来不动情。衡门茅舍才可修真性,或可凭善建立好声名。

逐句剖析

"闲居三十载":三十年来村居享悠闲,

# 三十载:诗人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三十载是举其成数。一说三十应作三二,三二得六,即闲居了六年。,闲居:闲散在家。

"遂与尘事冥":对于世态隔膜而不明。

# 冥:冥漠,隔绝。,尘事:指世俗之事。

"诗书敦宿好":原先爱好诗书现更爱,

# 宿好:昔日的爱好。宿,宿昔,平素。,敦:厚。这里用作动词,即加厚,增加。

"林园无世情":田园没有应酬之俗情。

# 世情:世俗之情。,林园:一作“园林”。

"如何舍此去":为何舍弃田园而离去,

# 舍此:指放弃田园生活。,如何:为何。

"遥遥至南荆":千里迢迢去到那南荆!

# 南荆:荆州治所在湖北江陵,江陵古属南方楚国之地,故西晋称荆州为南荆。东晋沿用此习称。《文选》作西荆。

"叩枻新秋月":荡起船桨击碎新秋月,

# 新秋:即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枻:船舷。,叩:敲,击。

"临流别友生":水边暂告分手别亲朋。

# 友生:朋友。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称呼。《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临流:在水边。

"凉风起将夕":傍晚凉风习习已吹起,

# 将夕:暮之将临。夕,傍晚。

"夜景湛虚明":月光照天夜色清空明。

# 虚明:空阔明亮。,湛:澄清,清澈。

"昭昭天宇阔":天宇明净高远无边际,

# 昭昭:光明,明亮的的样子。

"皛皛川上平":亮光闪闪江面水波平。

# 川上:此指江面。,皛:洁白明亮的样子。

"怀役不遑寐":惦记差役不能安心睡,

# 不遑:不暇,没有工夫。,怀役:犹言负役,身负行役。

"中宵尚孤征":夜已将半还得独自行。

# 孤征:独自远行。,尚:犹,且。,中宵:半夜。

"商歌非吾事":商歌求官不是我事业,

# 商歌::意谓像宁戚那样热心于求官,不是我所愿意做的事。商歌,指自荐求官。屈原《离骚》:‘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王逸注:“该,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商,声调名,音悲凉。

"依依在耦耕":留恋沮溺那样并力耕。

# 耦耕:两人并肩而耕。这里指隐居躬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代指两位隐士。,依依:依恋、留恋的样子。

"投冠旋旧墟":甩掉官帽决心返故里,

# 旧墟:这里指故乡旧居。,旋:返回。,投冠:抛弃官帽,即弃官。

"不为好爵萦":高官厚禄本来不动情。

# 萦:缠绕,束缚。,好爵:指高官厚禄。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

"养真衡茅下":衡门茅舍才可修真性,

# 衡茅:指简陋的住房。衡,同“横”,即“横木为门”。茅,茅屋。,养真:养性修真,保持真朴的本性。

"庶以善自名":或可凭善建立好声名。

# 庶:庶几。有“差不多”之意,在古语中常含希望、企求的成分。这里就有希望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分三段,开头六句借追念平生展现自身生活状态与情性,中间八句写旅途夜行之景与内心所感,最后六句抒发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抉择并表露返归田园的决心。全诗以白描手法真切生动地展现江上夜行途中的所见所遇,烘托出诗人澄清静穆的心境,主要表达对田园自由生活的眷恋及对世俗官场的厌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是陶渊明所写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隆安四年(400年)春,桓玄攻克荆州、雍州后,总领八州军事并兼任荆州、江州刺史。当时陶渊明在桓玄幕府任职,隆安五年七月,他回乡探亲假期结束,再次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官府,途经涂口时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作者赴官府途中的夜行经历的五言诗。通过江上旅途见闻的描写和融入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人借行役之景寄托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

2. 写作手法

白描。“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四句,以极简笔触概括前半生:“闲居”“诗书”“林园”三个意象并列,直陈生活状态(闲居田园)、精神寄托(诗书为伴)、处世态度(远离世俗),不事雕琢而轮廓分明,如速写般勾勒出一个超然于世的隐士形象。用典。“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商歌”化用春秋宁戚叩牛角悲歌求仕的典故,代指汲汲功名之举,与“耦耕”(化用《论语》中长沮、桀溺并肩耕作的隐逸意象)形成对立,暗喻两种人生选择。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六句以“题前着墨”之法,通过追念平生,勾勒出自己的生活轨迹与性情志趣,再自然转入对当前处境的抒写。诗人时年三十七岁,言“闲居三十载”乃取其成数,概言前尘。往昔岁月中,诗书典籍与园林幽趣为精神寄托之所,官场应酬的繁杂俗务、人际往来的虚伪机巧,皆被远隔于心外。前四句极写过往生活的清简可恋,实为情感上的蓄势;继而以“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的十字反诘句陡然转折,如平地惊雷,将自悔自责之意喷薄而出。“遥遥至西荆”之“遥遥”,既指地理距离的遥远,更暗喻与荆州士人在情性、心理层面的深刻隔阂,用语简练而意蕴深沉。诗的第二节以“叩枻”为始,展开新的叙事层次。前六句正面铺陈“夜行”场景,兼写内心感触。诗人挥手作别岸边友人,棹舟西行之际,新秋明月初升,凉风轻拂衣襟,江天一片虚明澄澈,平静的波面上月影摇曳、皎洁似练。如此清幽美好的秋江夜景,诗人却以浓墨重彩加以描绘,非因“情乐则景乐”,实乃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反衬手法凸显自身中宵孤行、身系俗务之苦。眼前美景于诗人而言皆成虚设,反触发其对往昔的追缅与对前路的思索。“怀役”二句承上启下,成为勾连情景的关键枢纽。结尾六句集中抒发夜行所感,在情境矛盾的激烈碰撞中,诗人似自语又似叩问江月:“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世人多如宁戚般以悲歌声求仕进,而自己却心向长沮、桀溺的耦耕生涯。“商歌”与“耦耕”象征两条迥异的人生路径,诗人于此明确抉择。“耦耕”作为归隐的代称,引出下文对未来生活的规划:首在“投冠”,绝非寻常挂冠,而是彻底掷弃仕进之心,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次望返归故里,于衡门茅舍间、田园自然中涵养浩然真气。“庶”字暗藏谦逊,亦显对崇高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

4. 作品点评

诗中作者以白描手法直书江上夜行的所见所遇,景语皆为目之所及,叙事俱是情之所至,真切生动而意趣盎然。其抒发的感慨,均源自肺腑真情,毫无矫饰雕琢之感。正如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言:“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又强调“读陶公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道腴”,此诗正是这一评价的典型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首,惯家法。……凡笔作此‘敦’字,必作‘有’,以为的对。

现代文物收藏鉴赏家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郑丰《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 其四》

下一篇:魏晋·王济《金口渡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