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
# 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加:施加。,威:威望,权威。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 四方:指代国家。,守:守护,保卫。,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前256?~前195),即汉高祖,汉朝开国皇帝。字季,泗水郡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前207年,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约法三章,废除严刑苛法,得到秦人拥护。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尊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其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其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如《大风歌》《鸿鹄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家国兴衰题材的楚歌体裁作品。借大风起、云飞扬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秦末汉初动荡不安的乱世风云,以及刘邦在时代浪潮中成就帝业的壮阔历程。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诗以直白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以“威加海内”,将统一天下的威严与荣归故里的感慨直白道出,尽显豪迈之气;末句以“安得猛士”的急切设问,直接抒发对贤才的渴求与守护家国的忧虑。比喻:“大风起兮云飞扬”以“大风”“云飞扬”比喻客观时势。刘邦将推动自己登上帝位的时代风云、天下变局比作自然界的狂风与飞扬的云彩。这种非人力所能支配的自然景象,恰如他所处的乱世机遇,既写出时代形势的壮阔,又暗含对自身成功中“机运”因素的感慨,用自然现象喻社会变局,生动而含蓄地流露复杂心境。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历来让人称道的诗句。作者没有直接描绘自己和部下在壮阔战场上如何围剿打击叛乱的敌军,而是十分巧妙地借助大风与飞扬翻卷的乌云,来暗指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单一个“威”字就贴切地表明各路诸侯已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这个“威”字也直接抒发了刘邦威风凛凛、所向无敌的豪迈气概。如此荣归家乡,刘邦的心境满是荣耀与威严。刘邦在这里想说的是,自己在这样的局势下夺得帝位,才能身着华服回到故乡。因此在这两句中,刘邦其实是坦诚承认:自己能“威加海内”,首先得益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势。但就像风云不受人力掌控一样,这样的局势并非刘邦造就,他只是运气好,遇上了这样的时机。从这一点来看,他能登上皇位带有偶然因素。尽管同时代的人也有同样的机遇,可他最终成功靠的是自身的努力与才能。但对于出身低微的刘邦而言,若没遇上这样的时代,他的努力和才能又能发挥多少作用呢?所以不管怎样,他能成为皇帝,首要靠的是机遇,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用人们无法左右的自然界风云变化,来比喻推动自己登上皇位的客观条件,这至少不自觉地流露了他的某种内心想法。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上一句一样,都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他的心情与思绪,但这最后一句中,刘邦没有继续停留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荣光里,而是笔锋一转,写出内心即将面对的另一种沉重压力。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不容易!在安稳中想着可能的危险,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将士们辛苦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被他人觊觎时得而复失?回到故乡后,去哪里寻选出更优秀的勇士来稳固这大好河山,让大汉江山坚不可摧!因此,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含希冀,又带疑问。他希望能做到这一点,可真的能实现吗?他自己也无法给出答案。可以说,他对于能否找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就是自己的天下能否守住,不仅没有丝毫把握,还深感忧虑与不安。
4. 作品点评
全诗共三句,刘邦选用这种文体,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他对家国兴亡的忧虑,又未失王者的气度风范。
# 全诗共三句,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前二句写天下平定,后一句写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整首诗凝聚着作者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表达了刘邦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上一篇:汉·汉乐府《长歌行》
下一篇:汉·汉乐府《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