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如山上雪":爱情应如山顶白雪般纯洁,
# 皑:洁白。
"皎若云间月":似云间明月般皎洁。
# 皎:白而亮。
"闻君有两意":听闻你已心怀二意,
# 两意:就是二心(和下文“一心”相对),指情变。
"故来相决绝":所以我前来与你决然分手。
# 决:别。
"平生共城中":过去我们一同生活在城中,
"何尝斗酒会":何曾有过像今日这般以酒相斗的聚会。
"今日斗酒会":今日设下这饯别酒宴,
# 今日斗酒会:“今日二句”:这两句是说今天置酒作最后的聚会,明早沟边分手。斗:盛酒的器具。
"明旦沟水头":明日清晨便在沟水源头离散。
# 明旦:明日。
"躞蹀御沟上":我缓缓行走在御沟边上,
# 躞蹀御沟上:“躞蹀”二句:是设想别后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躞蹀:走貌。一作蹀躞。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
"沟水东西流":看着沟水向着东西两边流淌。
# 东西流:即东流。“东西”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东字的意义。
"郭东亦有樵":城东也有打柴的人,
"郭西亦有樵":城西也有打柴的人。
# 樵:打柴的人。,郭:城郭,即城。
"两樵相推与":两个打柴的人相互推让,
"无亲为谁骄":他们没有亲缘关系,却不知为何要这般谦让骄傲。
"凄凄重凄凄":凄凉啊,真是无比凄凉,
# 重:一作复。,凄凄:悲伤状。
"嫁娶亦不啼":一般女子出嫁的时候都不应该总是悲伤啼哭。
# 嫁娶亦不啼:一作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只愿能嫁得一个专心一意的人,
"白头不相离":相伴到白头永不分离。
"竹竿何袅袅":你看那竹竿随风摆动是多么轻柔,
# 袅袅:动摇貌。一说柔弱貌。,竹竿:指钓竿。
"鱼尾何簁簁":鱼儿在水中游弋尾巴摆动得多么自在。
# 簁簁: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一作离𥱰。离簁:濡湿貌。
"男儿欲相知":男子想要相互了解,
# 男儿欲相知:一作男儿重意气。意气:这里指感情、恩义。
"何用钱刀为":又何必用金钱财富来作为手段呢!
# 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做刀钱。所以钱又称为钱刀。
"𪗰如马啖箕":就像马欢快地吃着箕草,
# 啖:食。,𪗰如:嚼燥物的声音。
"川上高士嬉":河畔的高士们正嬉戏游玩。
"今日相对乐":今日与君相对而坐共享欢乐,
"延年万岁期":希望能延年益寿,期盼着能长长久久地相伴。
"乐府云":《乐府》中说。
"古今乐录曰":《古今乐录》记载:
"王僧虔技录曰":王僧虔的《技录》提到:
"白头吟行":《白头吟行》这首乐曲。
"歌古皑如山上雪篇":这首歌是歌咏古诗《皑如山上雪》这一篇的。
"西京杂记曰":《西京杂记》记载:
"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司马相如将要聘娶茂陵人家的女子做妾。
"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卓文君创作《白头吟》来与他决裂。
"相如乃止":司马相如于是打消了娶妾的念头。
西汉诗人
卓文君(前175?~前121?),西汉诗人。原名文后,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善鼓琴,通音律。幼年与一户官宦子弟定亲,十七岁时成婚,婚后不久郎君去世,回到家中独居。后与司马相如相爱,私奔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曾亲自当垆卖酒。后来相如进京赶考,官场颇为得意,遂生抛弃结发之妻的念头,卓文君气愤之下写了一首《怨郎诗》,司马相如读后,羞愧难言,与卓文君和好如初。她的故事流行民间,被诸多小说、戏曲取材,后人多把她当作追求幸福生活,反对封建礼教的典型人物。代表作有《白头吟》《诀别书》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汉乐府抒情诗。诗中女子发现爱人变心后,果断决裂。借女子遭遇,传递“爱情应专一”的婚恋观,谴责薄情者,坚守忠贞爱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的开篇“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运用了起兴手法。诗人先以“山上雪”的洁白、“云间月”的皎洁起笔,描绘出纯净无瑕的自然景象,再由此引出下文对爱情的咏叹——以冰雪之洁、明月之皎为喻,暗示自己对真挚爱情的期待本如这般纯粹,不容玷污。这种写法,为后文抒发对变心的决绝、对“一心人”的坚守铺垫了情感基调,让抒情更显自然真切。直抒胸臆:“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女子听闻变心后,直接喊出决裂决心,毫不掩饰愤怒与果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坦率抒发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将内心诉求直白道出;“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更是直接批判男子轻情义、重钱财的行为,情感浓烈炽热,让女子敢爱敢恨的形象立现,也使诗歌情感冲击力拉满。对比:“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与开篇“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形成对比。前两句构建爱情纯净的理想,后两句呈现情变决裂的现实,理想与现实反差,凸显女子从期许到决绝的心境,反衬负心行为可憎,强化情感冲突,助力塑造女子刚烈形象。比喻:“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以“雪”“月”为喻,将理想中纯粹的爱情比作冰雪般洁白、明月般皎洁,既凸显了爱情应有的圣洁,也反衬出司马相如变心后的污浊,强化了诗人对真挚情感的坚守。
3. 分段赏析
开篇“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四句是全诗故事的开端。头两句有两层含义,一是女主人公用洁白的雪和清亮的月来比喻自己爱情的纯洁,二是借此形容自身的美貌。这两句是全诗的起兴之笔,意在说明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当像高山上的白雪那样纯洁无瑕,像云间的月亮那样光明永恒。这不仅是世间美好情感的象征,也应该是女主人公和她丈夫当初许下誓言的见证。清人王尧衢就曾说:“如雪之洁,如月之明,喻昔日信誓之明也。”不过也有另一种理解,认为用“山上雪”“云间月”的容易消融、遮蔽,来比作那变心的人,这种解释也说得通。仔细品味诗意,将其理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似乎更有韵味。紧接着的两句突然转折,“有两意”既与首两句的“雪”“月”所象征的纯洁专一相悖,形成转折,又与下文的“一心人”形成对比,前后呼应自然,谴责的意味也很明显,揭示出全诗决绝的主旨。“平生共城中,何尝斗酒会”出自南朝民歌《西洲曲》,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在朴素语言中暗藏深情,是理解全诗情感脉络的重要节点。“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四句描写两人告别往日的欢乐时光,在御沟边诀别。“今日”“明旦”是为了让诗歌表达更生动而选用的词语,如果把“明旦”句理解成“明天就可以在沟边分手”,就过于拘泥字句的表面意思,反而偏离了诗人的本意。这句承接上文,正面表达了决绝的话语。“东西流”用渠水分岔流向不同方向来比喻两人各奔东西;也有解释认为是偏义复词,形容爱情像沟水向东流去一样,一去不复返,这种理解也说得通。“郭东亦有樵,郭西亦有樵”,以朴素直白的语言勾勒场景,城东有樵夫,城西也有樵夫。“亦有”的重复使用,看似平淡,却暗含深意——两位樵夫身份相同、处境相似,如同镜像般并列,为下文的互动铺垫了平等的基调。这种不加修饰的起笔,带着民歌式的质朴,仿佛随口道来,却让“樵夫”这一形象从具体的“郭东”“郭西”延伸为一类人的代表,暗含对普通劳动者身份共性的观照。“两樵相推与,无亲为谁骄”,聚焦两位樵夫的互动与心境。“相推与”描绘出他们相遇时相互谦让、友善相待的情态,不见争执,唯有平和;“无亲为谁骄”则直抒胸臆——既然没有权贵亲眷可以依仗,又何必在他人面前摆架子、显傲慢呢?这两句以问答式的感慨,点出底层劳动者在平等处境下的处世逻辑:没有身份高低的悬殊,便少了世俗的骄矜,反而能以淳朴的善意相待。“凄凄重凄凄,嫁娶亦不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四句忽然转换角度,说一般女子出嫁时,总是悲伤地啼哭,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只要能嫁给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算是很幸福了。言外之意是,自己如今遭到遗弃才是最凄惨悲伤的,这是刚出嫁的女子无法体会到的滋味。作者泛泛地谈论别人,却在其中暗含了自己的处境,言辞委婉又有起伏变化;即将诀别却还希望男方能回心转意,感情沉痛却又不失温和宽厚。“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离𥱰。男儿欲相知,何用钱刀为”再次运用两个比喻,说明爱情应该以双方意气相投为基础,如果依靠金钱关系,终究难以长久,点出了前文所说的男方忽然变心的原因。用鱼竿轻柔地摆动和鱼尾鲜活地游动,比喻男女之间相互爱慕、两情相悦的美好情景。《诗经》中这类比兴手法用得很多,比如《卫风・竹竿》中“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毛传》解释说:“钓以得鱼,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但联系下文的意思来看,这里似乎还暗含着如果爱情不是以意气相投为基础,仅仅依靠金钱来引诱,就像用香饵钓鱼一样,是靠不住的。所以清人朱嘉微说:“何以得鱼?须芳其饵。若一心人意气自合,何须芳饵为!”(《乐府广序》)结尾一句点破了男子“有两意”是因为金钱的关系。最后四句“𪗰如马啖箕,川上高士嬉。今日相对乐,延年万岁期”,在全诗决绝、悲愤的基调中,忽然转入一种超脱的意境,既与前文形成张力,又暗藏对情感本质的深层思考,值得细品。
4. 作品点评
全诗多采用比兴与对偶手法,以雪、月、沟水、竹竿、鱼尾等为喻,形象鲜明生动且耐人寻味。其中第一、二、五、六、十三、十四句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此外,全诗每四句为一解,每解换韵,诗意随之起伏顿挫,声情与辞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 其格韵不凡,托意婉切,殊可讽咏。后世多有拟作,方其简古,未有能过之者。
明徐师曾《乐府明辨》
# 亦雅亦宕,乐府绝唱。……必谓汉人乐府不及三百篇,亦纸窗下眼孔耳。屡兴不厌,天才,欲比文园之赋心。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凄凄四句,盖终冀其变两意为一心,而白头相守也。妙在从人家嫁娶时凄凄啼哭,凭空指点一妇人同有之愿,不着己身说而己身已在里许。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 文君骄怨,《白头吟》意气悍然决裂殆尽。“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此身已久属长卿,顾安所得而誓不离耶?鱼不受饵,竿长何为?“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似诮长卿富易妻也。
明陆时雍
# 明作决绝语,然语语有冀望之情焉,何其善立言也!钱刀以比颜色,将意气二字责之。
清陈祚明
上一篇:汉·贾谊《过秦论》
下一篇:汉·司马迁《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