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qín
lùn

朝代:汉作者:贾谊浏览量:1
qín
xiào
gōng
xiáo
hán
zhī
yōng
yōng
zhōu
zhī
jūn
chén
shǒu
kuī
zhōu
shì
yǒu
juǎn
tiān
xià
bāo
nèi
náng
kuò
hǎi
zhī
bìng
tūn
huāng
zhī
xīn
dāng
shì
shí
shāng
jūn
zuǒ
zhī
nèi
gēng
zhī
xiū
shǒu
zhàn
zhī
wài
lián
héng
ér
dòu
zhū
hóu
shì
qín
rén
gǒng
shǒu
ér
西
zhī
wài
xiào
gōng
huì
wén
zhāo
xiāng
méng
yīn
nán
hàn
zhōng
西
shǔ
dōng
gāo
zhī
běi
shōu
yào
hài
zhī
jùn
zhū
hóu
kǒng
huì
méng
ér
móu
ruò
qín
ài
zhēn
zhòng
bǎo
féi
ráo
zhī
zhì
tiān
xià
zhī
shì
zòng
jiāo
xiāng
wéi
dāng
zhī
shí
yǒu
mèng
cháng
zhào
yǒu
píng
yuán
chǔ
yǒu
chūn
shēn
wèi
yǒu
xìn
líng
jūn
zhě
jiē
míng
zhì
ér
zhōng
xìn
kuān
hòu
ér
ài
rén
zūn
xián
ér
zhòng
shì
yuē
zòng
héng
jiān
hán
wèi
yān
chǔ
zhào
sòng
wèi
zhōng
shān
zhī
zhòng
shì
liù
guó
zhī
shì
yǒu
nìng
yuè
shàng
qín
zhī
shǔ
wèi
zhī
móu
míng
zhōu
zuì
chén
zhěn
shào
huá
lóu
huǎn
zhái
jǐng
yuè
zhī
tōng
sūn
bìn
dài
tuó
liáng
wáng
liáo
tián
lián
zhào
shē
zhī
lún
zhì
bīng
cháng
shí
bèi
zhī
bǎi
wàn
zhī
zhòng
kòu
guān
ér
gōng
qín
qín
rén
kāi
guān
yán
jiǔ
guó
zhī
shī
qūn
xún
ér
gǎn
jìn
qín
wáng
shǐ
zhī
fèi
ér
tiān
xià
zhū
hóu
kùn
shì
zòng
sàn
yuē
bài
zhēng
ér
qín
qín
yǒu
ér
zhì
zhuī
wáng
zhú
běi
shī
bǎi
wàn
liú
xuè
piāo
yīn
chéng
biàn
便
zǎi
tiān
xià
fēn
liè
shān
qiáng
guó
qǐng
ruò
guó
cháo
yán
xiào
wén
wáng
zhuāng
xiāng
wáng
xiǎng
guó
zhī
qiǎn
guó
jiā
shì
zhì
shǐ
huáng
fèn
liù
shì
zhī
liè
zhèn
cháng
ér
nèi
tūn
èr
zhōu
ér
wáng
zhū
hóu
zhì
zūn
ér
zhì
liù
zhí
qiāo
ér
biān
chī
tiān
xià
wēi
zhèn
hǎi
nán
bǎi
yuè
zhī
wéi
guì
lín
xiàng
jùn
bǎi
yuè
zhī
jūn
shǒu
jǐng
wěi
mìng
xià
nǎi
shǐ
使
méng
tián
běi
zhù
cháng
chéng
ér
shǒu
fān
què
xiōng
bǎi
rén
gǎn
nán
xià
ér
shì
gǎn
wān
gōng
ér
bào
yuàn
shì
fèi
xiān
wáng
zhī
dào
fén
bǎi
jiā
zhī
yán
qián
shǒu
huī
míng
chéng
shā
háo
jié
shōu
tiān
xià
zhī
bīng
zhī
xián
yáng
xiāo
fēng
zhù
wéi
jīn
rén
shí
èr
ruò
tiān
xià
zhī
mín
rán
hòu
jiàn
huà
wéi
chéng
yīn
wéi
chí
亿
zhàng
zhī
chéng
lín
zhī
yuān
wéi
liáng
jiàng
jìn
shǒu
yào
hài
zhī
chù
xìn
chén
jīng
chén
bīng
ér
shuí
tiān
xià
dìng
shǐ
huáng
zhī
xīn
wéi
guān
zhōng
zhī
jīn
chéng
qiān
sūn
wáng
wàn
shì
zhī
shǐ
huáng
wēi
zhèn
shū
rán
chén
shè
wèng
yǒu
shéng
shū
zhī
méng
zhī
rén
ér
qiān
zhī
cái
néng
zhōng
rén
fēi
yǒu
zhòng
zhī
xián
táo
zhū
dùn
zhī
niè
háng
zhī
jiān
ér
jué
qiān
zhī
zhōng
shuài
zhī
jiàng
shù
bǎi
zhī
zhòng
zhuǎn
ér
gōng
qín
zhǎn
wéi
bīng
jiē
gān
竿
wéi
tiān
xià
yún
xiǎng
yìng
yíng
liáng
ér
yǐng
cóng
shān
dōng
háo
jùn
suì
bìng
ér
wáng
qín
qiě
tiān
xià
fēi
xiǎo
ruò
yōng
zhōu
zhī
xiáo
hán
zhī
ruò
chén
shè
zhī
wèi
fēi
zūn
chǔ
yān
zhào
hán
wèi
sòng
wèi
zhōng
shān
zhī
jūn
chú
yōu
qín
fēi
xiān
gōu
cháng
shā
zhé
shù
zhī
zhòng
fēi
kàng
jiǔ
guó
zhī
shī
shēn
móu
yuǎn
xíng
jūn
yòng
bīng
zhī
dào
fēi
xiàng
shí
zhī
shì
rán
ér
chéng
bài
biàn
gōng
xiāng
fǎn
shì
shǐ
使
shān
dōng
zhī
guó
chén
shè
duó
cháng
xié
quán
liàng
tóng
nián
ér
rán
qín
zhī
zhì
wàn
shèng
zhī
shì
zhōu
ér
cháo
tóng
liè
bǎi
yòu
nián
rán
hòu
liù
wéi
jiā
xiáo
hán
wéi
gōng
zuò
nàn
ér
miào
huī
shēn
rén
shǒu
wéi
tiān
xià
xiào
zhě
rén
shī
ér
gōng
shǒu
zhī
shì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这类人为他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作为城墙,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的内心,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下层百姓的人,而是被征发的人;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逐句剖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 固:险固的地势。,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秦孝公:秦国的国君。他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下文的商君就是商鞅。

"拥雍州之地":拥有雍州的土地,

# 雍州:在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拥:拥有。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君臣牢固地守卫着,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 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窥:暗中探伺。,固:坚定、坚决,在此引申为“牢固地”。

"有席卷天下":秦孝公有席卷天下,

# 有席卷天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思是,(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

"包举宇内":征服九州,

# 宇内: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囊括四海之意":囊括四海的意图,

"并吞八荒之心":并统天下的雄心。

# 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当是时也":正当这时,

# 是:指示代词,此。

"商君佐之":商鞅辅佐他,

# 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内立法度":对内建立法规制度,

# 内:对内,用作状语。与下文“外”的用法相同。

"务耕织":从事耕作纺织,

# 务:致力于,从事。

"修守战之具":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 修:修理,整治。

"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 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争斗,使动用法。,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也作“连横”。,外:对国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 西河:战国时魏地。,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孝公既没":秦孝公死了以后,

# 没:通“殁”,死亡。,既:副词,已经。

"惠文、":惠文王、

# 惠文:即惠文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

"武、":武王、

# 武:武王。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

"昭襄蒙故业":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

# 蒙故业:蒙故业,因遗策: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蒙,继承。,昭襄:昭襄王。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因遗策":沿袭前代的策略,

# 遗策:遗留的治国之策,前代的政策。,因:沿袭。

"南取汉中":向南夺取汉中,

"西举巴、":向西攻取巴地、

# 举:攻取、吞并。

"蜀":蜀地,

"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

# 膏腴:肥沃。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 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惧":诸侯恐慌害怕,

"会盟而谋弱秦":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 弱:削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 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 致:招致,招引。

"合从缔交":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 合从缔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合从: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缔交:缔结盟约。

"相与为一":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 相与:互相援助。

"当此之时":在这个时候,

"齐有孟尝":齐国有孟尝君,

# 齐有孟尝: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田文,齐国贵族;平原君,赵胜,赵国贵族;春申君,黄歇,楚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魏国贵族。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赵有平原":赵国有平原君,

"楚有春申":楚国有春申君,

"魏有信陵":魏国有信陵君。

"此四君者":这四位封君,

# 四君:孟尝君,田文,齐国贵族;平原君,赵胜,赵国贵族;春申君,黄歇,楚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魏国贵族。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皆明智而忠信":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

"宽厚而爱人":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

"尊贤而重士":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

"约从离衡":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

# 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衡策略。约,结。离,离散。衡,通“横”。

"兼韩、":联合韩国、

# 兼:兼并、统一。

"魏、":魏国、

"燕、":燕国、

"楚、":楚国、

"齐、":齐国、

"赵、":赵国、

"宋、":宋国、

"卫、":卫国、

"中山之众":中山的部队。

# 众:这里指军队。

"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六国的士人,

# 于是:在这个时候。

"有甯越、":有甯越、

"徐尚、":徐尚、

# 徐尚:宋人。

"苏秦、":苏秦、

# 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

"杜赫之属为之谋":杜赫这类人为他出谋划策。

# 杜赫之属为之谋: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甯越、徐尚这些人为他们谋划。属,与下文的“徒”“伦”都是“类、辈”的意思,指某一类人。

"齐明、":齐明、

# 齐明: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齐明、周最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图。齐明:东周臣。

"周最、":周最、

# 周最:东周君儿子。

"陈轸、":陈轸、

# 陈轸:楚人。

"召滑、":召滑、

# 召滑:楚臣。

"楼缓、":楼缓、

# 楼缓:魏相。

"翟景、":翟景、

# 翟景:魏人。

"苏厉、":苏厉、

# 苏厉:苏秦的弟弟。

"乐毅之徒通其意":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 乐毅:燕将。

"吴起、":吴起、

# 吴起: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吴起、孙膑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吴起:魏将,后入楚。

"孙膑、":孙膑、

# 孙膑:齐将。

"带佗、":带佗、

# 带佗:楚将。

"倪良、":倪良、

# 倪良:当时的兵家。

"王廖、":王廖、

"田忌、":田忌、

# 田忌:齐将。

"廉颇、":廉颇、

# 廉颇:赵将。

"赵奢之伦制其兵":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 兵:军队。,制:统领、统率。,赵奢:赵将。

"尝以十倍之地":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

# 以:凭借。

"百万之众":上百万的军队,

"叩关而攻秦":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 叩关:攻打函谷关。叩,攻打。

"秦人开关延敌":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

# 延敌:迎击敌人。延,迎击。

"九国之师":九国的军队,

# 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

"逡巡而不敢进":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

# 镞:箭头。,亡:丢失。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于是从散约败":因此,纵约失败了,

"争割地而赂秦":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 制其弊: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制:制裁,制服。弊,弱点。

"追亡逐北":追赶逃走的败兵,

# 追亡逐北:追逐败逃的军队。亡:逃走,这里指败逃的军队。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伏尸百万":百万败兵横尸道路,

# 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伏尸:尸体伏地,言杀人致死。

"流血漂橹":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 橹:大盾牌。

"因利乘便":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 乘:趁着。,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因:凭借。

"宰割天下":割取天下的土地,

"分裂山河":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请服":强国主动表示臣服,

"弱国入朝":弱国入秦朝拜。

# 朝:朝见,表示顺服。

"延及孝文王、":延续到孝文王、

# 孝文王: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三天死去。,延及:待到。

"庄襄王":庄襄王,

# 庄襄王: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

"享国之日浅":统治的时间不长,

# 浅:短。,享国:享有其国。谓帝王在位。

"国家无事":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及至始皇":到始皇的时候,

"奋六世之余烈":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 奋六世之余烈: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奋,振兴。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振长策而御宇内":以武力来统治各国,

# 振长策而御宇内:意思是用武力来统治各国。振,举起。策,马鞭子。御,驾驭、统治。

"吞二周而亡诸侯":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 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在位的周赧(nǎn)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西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二周灭于秦始皇继位前,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登上。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鞭打。这里指奴役。

"威振四海":威风震慑四海。

# 振:震动,在这里引申为震慑。

"南取百越之地":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

#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南:向南。

"以为桂林、":把它划为桂林郡、

# 以为桂林:以为桂林、象郡: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在今广西一带)。以为:以之为,设置。

"象郡":和象郡;

"百越之君":百越的君主,

"俯首系颈":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

# 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降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委命下吏":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 委命下吏:(百越之君)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委命,将生命寄托于人。指投降或伏法。下吏,下级官吏,这里指狱官。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 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蒙恬:秦将领。秦始皇时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 却:使退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 报怨:报仇。

"于是废先王之道":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 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长辈。

"焚百家之言":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

# 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以愚黔首":来使百姓愚蠢;

#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愚:使愚笨、无知。

"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

# 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

"杀豪杰":杀掉英雄豪杰;

"收天下之兵":收缴天下的兵器,

# 兵:兵器。

"聚之咸阳":集中在咸阳,

"销锋镝":销毁兵刃和箭头,

# 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镝:兵器。锋,兵刃。镝,箭头。

"铸以为金人十二":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 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

"以弱天下之民":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

# 弱:使……弱,削弱。

"然后践华为城":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

# 践华为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意思是,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践,踏。

"因河为池":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

# 池:护城河。,河:黄河。

"据亿丈之城":凭借着高耸的华山作为城墙,

# 亿丈之城:指华山。

"临不测之渊":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

# 不测之渊:指黄河。,临:站在高处向下看。

"以为固":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

#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两个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应当理解为,“良将劲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处,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 谁何:盘诘查问。何,通“呵”,缉察盘问。,陈:陈列,摆开。,信臣:可靠的大臣。

"天下已定":天下已经安定,

"始皇之心":始皇的内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

# 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千里":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

# 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 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帝王,称帝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始皇既没":秦始皇死后,

"余威震于殊俗":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

# 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氓隶之人":下层百姓的人,

# 氓隶:指下层百姓。氓,民。隶,低贱的人。

"而迁徙之徒也":而是被征发的人;

# 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才能不及中人":才能不如普通人,

# 中人:平常的人。

"非有仲尼、":并没有孔丘、

"墨翟之贤":墨翟那样的贤德,

"陶朱、":也不像陶朱、

# 陶朱: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lǐ)。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猗顿之富":猗顿那样富有;

# 猗顿: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

"蹑足行伍之间":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 蹑足行伍:蹑足行伍: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置身,参与。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而倔起阡陌之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 阡陌: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倔起:兴起。倔:通“崛”,突起。

"率疲弊之卒":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

"将数百之众":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

"转而攻秦":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斩木为兵":砍下树木作武器,

"揭竿为旗":举起竹竿当旗帜,

# 揭:举。

"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

# 响应:像回声一样回应。,云集:像云一样聚集。

"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

# 赢粮而景从:(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赢,担负。景,同“影”。景从:像影子一样跟随。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 山东: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

# 小弱:变小变弱。,且夫:表示递进的连词,而且,况且。

"雍州之地":雍州的地势,

"崤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

"自若也":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 自若:意思是像是原来的样子。

"陈涉之位":陈涉的地位,

"非尊于齐、":没有尊贵于齐国、

"楚、":楚国、

"燕、":燕国、

"赵、":赵国、

"韩、":韩国、

"魏、":魏国、

"宋、":宋国、

"卫、":卫国、

"中山之君也":中山的国君;

"锄櫌棘矜":锄头木棍,

# 锄櫌棘矜: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农具木棍不如钩戟长矛锋利。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棘,酸枣木。这里的意思是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木棍。矜:矛柄,这里指木棍。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 铩:长矛。,钩戟:带钩的戟。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铦:锋利。

"谪戍之众":那迁谪戍边的士兵,

# 谪戍: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 抗:匹敌,相当。

"深谋远虑":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行军用兵的策略,

# 道:途径,方法,这里指策略。

"非及乡时之士也":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 乡时:先前。乡,同“向”。,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

"然而成败异变":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

"功业相反":功业完全相反,

"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

# 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絜,衡量。

"比权量力":比较权势,衡量实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则不可同日而语了。

"然秦以区区之地":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

# 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致万乘之势":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

#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乘,古时车辆叫乘。,致:到,到达,这里指发展到。

"序八州而朝同列":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 序八州而朝同列: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安置使有序。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序八州: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朝见。同列,指六国诸侯。秦与六国本来是同列诸侯。

"百有余年矣":已经一百多年了;

#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然后以六合为家":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

"崤函为宫":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

# 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一夫:一个人,指陈涉。作难:起事。

"身死人手":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

# 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

"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耻笑,

"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 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兼并六国时处于攻势。守,指秦统一天下后处于守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秦论》是西汉贾谊所作的政治性散文,分上中下三篇,此篇为上篇。它先讲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国一步步变强的原因,像地理位置好、推行变法让国家强大、打仗策略对路,还有好几代秦王用心治理国家等等。文章里用了不少排比句子,描写也很详尽,读起来很有气势。接着又说,陈涉本身没什么实力,却能把强大的秦国推翻。通过这样的对比,得出秦国灭亡是因为“不施行仁义”的结论。整篇文章的目的,是总结秦国快速灭亡的历史教训,给汉朝建立制度、稳固统治做个参考。这是一篇看法深刻,又很有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时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少有才名,文帝时任博士,后擢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向汉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后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靖王太傅。贾谊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又通晓治乱,间采法家、黄老思想成分。其文气势充沛,富于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代表作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吊屈原赋》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西汉文帝时期,正值汉代“文景之治”的前期,号称“太平盛世”。贾谊凭借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盛世表象,察觉到西汉王朝潜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致使农民破产流亡;繁重的压迫剥削与严酷刑罚,也让阶级矛盾日渐尖锐。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间的矛盾均不断加剧,统治者的地位面临动摇的风险。为调和各类矛盾、确保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及《过秦论》等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诸多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便以劝诫的口吻,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剖析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谈及写作目的时,贾谊曾言,他“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旨在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则是为了揭示汉朝的过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治性辩论散文。文章以秦朝兴衰的历史为核心,介绍了秦自秦孝公开始凭借崤函之固、雍州之地崛起,历经惠文、武、昭襄等君主扩张疆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弱民政策巩固统治,最终因陈涉起义引发六国旧部响应而迅速覆灭的历史过程。文章通过对比秦之强盛与速亡的强烈反差,层层递进地分析了秦朝“攻守之势异也”的本质变化,最终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核心结论,深刻揭示了秦朝因暴政失德而失去民心、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2. 写作手法

夸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动词,搭配“天下”“宇内”“四海”“八荒”等极言地域广阔的词汇,以铺排式夸张,凸显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野心之盛,极具气势。比喻:“振长策而御宇内”将秦始皇统治天下比作“挥动长鞭驾驭马匹”,以“长策”比喻严刑峻法,“御宇内”比喻对天下的控制,形象凸显其暴政特征。对比:“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以秦国的从容胜势对比六国的劳师困顿,突出秦国通过变法和连横策略形成的压倒性优势。铺陈:秦的扩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按方位列举秦的军事成就,展现其“席卷天下”的进程。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与“包举”、“囊括”与“并吞”、“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同义互文,以对称结构强化秦的野心。“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与“外”相对,分别对应内政与外交,结构对称,展现秦的治国策略。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此段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开篇,寥寥数语勾勒秦国地理优势,“崤函之固”“雍州之地”这些位置暗示其易守难攻的战略根基。紧接着“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以排比句式彰显秦国的雄图大略,笔势雄健,将秦孝公的野心展露无遗。而“商君佐之”的转折,引出变法核心。“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属内政建设,体现重农重法的治国思路;“外连衡而斗诸侯”为外交策略,以分化瓦解之术削弱六国。最终“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以“拱手”二字举重若轻,既显变法成效之速,又暗示秦统一趋势的开端。全段叙事简洁,因果清晰,为后文秦国崛起埋下伏笔。第二段“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一句,点明秦国政策的延续性,“蒙故业,因遗策”四字道破其强盛的关键——不因君主更迭而废治国根本。随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以方位排比展现领土扩张的迅猛,与前文“拱手取西河”形成递进,凸显秦国实力的持续增长。诸侯的应对是本段重点。“会盟而谋弱秦”标志六国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反击,“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可见其决心。作者特意铺陈“四君”“六国之士”的贤能,从孟尝君等四公子的“明智忠信”,到甯越、苏秦等谋士的“为之谋”,再到吴起、廉颇等将领的“制其兵”,层层渲染六国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的态势。然而“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的强势,与“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结果形成强烈反差。“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的对比,既凸显秦国的军事威慑,也暗讽六国合纵的松散——虽有联盟之名,却无协同之力。最终“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以六国的溃败反衬秦国的不可阻挡,为后文始皇统一铺垫张力。第三段“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承上启下,“奋”字凝练六世积累的爆发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以动态笔触写统一进程,“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则转向统治姿态,“敲扑”“鞭笞”尽显法家严苛。南北拓疆的叙述延续前文气势:“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既展现帝国疆域的辽阔,也暗示扩张的极限。而“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等举措,集中暴露始皇“以暴力治天下”的思路——试图以销毁文化、剪除异己、收缴兵器来巩固统治。结尾“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以始皇的自负与后文的覆灭形成讽刺,暗藏“仁义不施”的伏笔。全段叙事与议论交织,既写帝国盛景,又隐伏衰亡危机。第四段“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先扬后抑,看似延续强势,实则为陈涉崛起蓄势。作者极力渲染陈涉的“弱”:“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写出身微贱;“才能不及中人”写资质平庸;“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写实力微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写装备简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力量,却引发“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最终“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种“弱能亡强”的反差,是全文最尖锐的矛盾点,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强烈的事实支撑。叙事中暗含疑问:为何强大的秦国会被如此弱小的力量推翻?第五段此段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起笔,通过多重对比深化矛盾:秦的地理优势未变,陈涉的地位、兵器、兵力、谋略均远逊于六国,却能“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者先以“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强调陈涉与六国的差距,再追问“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反差根源。最终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点明核心论点:秦统一前以“力”取天下,统一后仍以“力”治天下,不知“攻守之势异”需以“仁义”换民心,终致灭亡。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作用。贾谊身为士大夫,虽说站在封建统治阶层的立场为汉王朝谋划策略,但他能看清农民起义的力量,也明白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去民心,还过于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勃勃又虐待百姓,最终被人民推翻。正因为有贾谊这番阐述,汉朝皇帝才真正总结出秦代从兴盛走向衰败、从强大变得弱小的经验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唐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 评价其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

现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 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

现代钱钟书《管锥编》

#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竞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折,姿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 此篇文势,一步紧一步,如回风激水,蹙蹙生漪,末乃其归墟处也。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引《渊鉴》

# 通篇俱是写仁义不施,而攻守势异。……其文平铺直叙中,自具纵横驰骤,向背往来。“且夫”以上是叙事;“且夫”以下是议论。其实叙事内原带有议论;议论内亦兼有叙事。变化错综,不可端倪。至段落之长短相同,承接之虚实相生,句调之整齐参差相杂,更觉笔墨到处皆妙。难尽述,读者当一一细心领取。

近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下一篇:汉·卓文君《白头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