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zuǒ
bǎi
xìng
zhào

朝代:汉作者:刘恒浏览量:2
jiān
zhě
shù
nián
dēng
yòu
yǒu
shuǐ
hàn
zhī
zāi
zhèn
shèn
yōu
zhī
ér
míng
wèi
jiù
zhě
zhèn
zhī
zhèng
yǒu
suǒ
shī
ér
xíng
yǒu
guò
nǎi
tiān
dào
yǒu
shùn
huò
rén
shì
duō
shī
guǐ
shén
fèi
xiǎng
zhì
jiāng
bǎi
guān
zhī
fèng
yǎng
huò
fèi
yòng
zhī
shì
huò
duō
mín
shí
zhī
guǎ
duó
tián
fēi
guǎ
ér
mín
wèi
jiā
kǒu
liáng
yóu
yǒu
ér
shí
zhī
shèn
zhě
jiù
ān
zài
nǎi
bǎi
xìng
zhī
cóng
shì
hài
nóng
zhě
fán
wéi
jiǔ
láo
zhě
duō
liù
chù
zhī
shí
yān
zhě
zhòng
zhī
wèi
néng
zhōng
chéng
xiàng
liè
hóu
èr
qiān
shí
shì
zhī
yǒu
zuǒ
bǎi
xìng
zhě
shuài
yuǎn
yǒu
suǒ
yǐn

译文

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成灾,我非常担忧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我想,是我的政策有过失、因而执政有过错吗?是天道有不顺、地利或许没有得到、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鬼神被遗弃没有祭祀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养官的俸禄是不是太多了、没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为什么民众的粮食会匮乏呢?计算(一下)田地没有更少,统计民众人口没有增加,按照人口来算田地,那比古人还有多余啊,但吃的东西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呢?难道是百姓从事商业、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还是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吗?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没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要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可以帮助百姓的办法,用心大胆地广开思路,不要有所隐瞒。

逐句剖析

"间者数年比不登":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

# 登: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比:连续,频繁。,间:近、近来。

"又有水旱疾疫之灾":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成灾,

"朕甚忧之":我非常担忧啊。

"愚而不明":我愚而不明,

"未达其咎":不知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 咎:灾祸、祸根,也可引申为过失。这句是说,不明白它的祸根所在。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我想,是我的政策有过失、

"而行有过与":因而执政有过错吗?

"乃天道有不顺、":是天道有不顺、

"地利或不得、":地利或许没有得到、

"人事多失和、":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

"鬼神废不享与":鬼神被遗弃没有祭祀吗?

"何以致此":为什么会这样呢?

"将百官之奉养或费、":养官的俸禄是不是太多了、

"无用之事或多与":没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

"何其民食之寡乏也":为什么民众的粮食会匮乏呢?

"夫度田非益寡":计算(一下)田地没有更少,

# 度:量,计算,此处为丈量土地。

"而计民未加益":统计民众人口没有增加,

"以口量地":按照人口来算田地,

"其于古犹有余":那比古人还有多余啊,

"而食之甚不足者":但吃的东西非常不足的,

"其咎安在":它的根源在哪里呢?

"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难道是百姓从事商业、

# 末:古有士、农、工、商的顺序,商排最末尾。有轻视商的意思。

"以害农者蕃、":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

# 蕃:繁多。

"为酒醪以靡谷者多、":还是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

# 靡:浪费。,醪:酒。

"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吗?

#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

"细大之义":大大小小的道理,

# 义:道理,意义。

"吾未能得其中":我没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

"其与丞相、":要与丞相、

"列侯、":列侯、

"吏二千石、":吏二千石、

# 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这里是以禄俸为职务的代称。 

"博士议之":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

# 博士:秦及汉初立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到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此后博士专讲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区别。

"有可以佐百姓者":有可以帮助百姓的办法,

"率意远思":用心大胆地广开思路,

# 率意:竭尽心意。

"无有所隐":不要有所隐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文帝议佐百姓诏》出自《汉书·文帝纪》,属于诏令类的古文。全文可分为四个段落:首段直陈文帝对民生日益困苦的深切忧虑,字里行间尽显君主对百姓境遇的关切。二段从朝廷施政与官吏履职角度切入,探寻导致民困的可能原因,反思为政得失。三段则转而从民情习俗层面展开分析,进一步挖掘民生维艰的深层因素,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全面审视。末段则明确要求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及博士等官员深入讨论民生问题,鼓励直言不讳,不得隐瞒回避。文中以反复设问的方式探寻民众疾苦根源,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恤民诚意。作为一篇官式文书,全文语言却平易亲切如话家常,辞意委婉温和,毫无居高临下的威严之感,处处流露出文帝对百姓的拳拳爱民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第五位皇帝

刘恒(前203?~前157),即汉文帝。西汉皇帝。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母为薄姬,初封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其为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23年,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世史家将其与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严可均《全汉文》辑录有录制、诏、书等30余篇。《史记·张释之列传》有汉文帝“倚瑟而歌”事,其歌不传。《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孝文传》11篇,其内容即“文帝所称及诏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诏令类的古文,通过写汉文帝因近年灾荒致粮食短缺,反思自身及朝廷、百姓等方面原因,令群臣商讨帮助百姓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等内容,表现了汉文帝因灾荒忧心百姓疾苦的焦虑,反思自身治政不足的诚恳,以及急于寻求办法助民、期望天下安定的迫切之情,尽显其民本思想与责任担当。

2. 写作手法

设问:文中多处用设问引发思考,如“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何以致此?”连续设问反思政失;“其咎安在?”追问粮食不足根源;“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与?”推测民生问题成因。设问层层推进,既显帝王自省,又引臣属深思。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首句至“朕甚忧之”):开篇即点明主旨,直言近年因粮食连年歉收,加之水旱疫病等天灾频发,百姓生计维艰,字里行间满溢君主对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文帝以“朕甚忧之”四字奠定全篇基调,既坦诚政务的棘手,又彰显主动担责的态度,第二层(“愚而不明”至“何其民食之寡乏也?”):从政治层面剖析民困根源。文帝先自省“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以连续设问的方式反思朝廷施政是否存在失误:“或颇赋敛过重,与民力不相称邪?”“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他大胆质疑赋税是否过重、官吏俸禄是否靡费、是否存在大兴无用之功等问题,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朝廷内部,直指可能存在的苛政弊端。这种将民困归因于“政失”“行过”的自省精神,在封建帝王诏书中尤为可贵。第三层(“夫度田非益寡”至“吾未能得其中”):深入社会风俗层面探寻民困原因。文帝质问“食之甚不足”的现实困境,并从经济结构与社会风气角度切入,推测其成因,展现出文帝对民生问题的观察已超越表象,深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深层矛盾。第四层(“其与丞相”至末句):以具体行政指令收束全文。责令“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共议对策,明确“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要求打破常规、广开思路。以“无有所隐”彰显纳谏如流的决心,将个人反思升华为君臣共治的行动导向,收束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别诗三首(其一)》

下一篇:汉·司马迁《外戚世家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