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者数年比不登":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
# 登: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比:连续,频繁。,间:近、近来。
"又有水旱疾疫之灾":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成灾,
"朕甚忧之":我非常担忧啊。
"愚而不明":我愚而不明,
"未达其咎":不知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 咎:灾祸、祸根,也可引申为过失。这句是说,不明白它的祸根所在。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我想,是我的政策有过失、
"而行有过与":因而执政有过错吗?
"乃天道有不顺、":是天道有不顺、
"地利或不得、":地利或许没有得到、
"人事多失和、":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
"鬼神废不享与":鬼神被遗弃没有祭祀吗?
"何以致此":为什么会这样呢?
"将百官之奉养或费、":养官的俸禄是不是太多了、
"无用之事或多与":没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
"何其民食之寡乏也":为什么民众的粮食会匮乏呢?
"夫度田非益寡":计算(一下)田地没有更少,
# 度:量,计算,此处为丈量土地。
"而计民未加益":统计民众人口没有增加,
"以口量地":按照人口来算田地,
"其于古犹有余":那比古人还有多余啊,
"而食之甚不足者":但吃的东西非常不足的,
"其咎安在":它的根源在哪里呢?
"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难道是百姓从事商业、
# 末:古有士、农、工、商的顺序,商排最末尾。有轻视商的意思。
"以害农者蕃、":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
# 蕃:繁多。
"为酒醪以靡谷者多、":还是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
# 靡:浪费。,醪:酒。
"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吗?
#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
"细大之义":大大小小的道理,
# 义:道理,意义。
"吾未能得其中":我没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
"其与丞相、":要与丞相、
"列侯、":列侯、
"吏二千石、":吏二千石、
# 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这里是以禄俸为职务的代称。
"博士议之":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
# 博士:秦及汉初立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到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此后博士专讲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区别。
"有可以佐百姓者":有可以帮助百姓的办法,
"率意远思":用心大胆地广开思路,
# 率意:竭尽心意。
"无有所隐":不要有所隐瞒。
西汉第五位皇帝
刘恒(前203?~前157),即汉文帝。西汉皇帝。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母为薄姬,初封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其为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23年,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世史家将其与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严可均《全汉文》辑录有录制、诏、书等30余篇。《史记·张释之列传》有汉文帝“倚瑟而歌”事,其歌不传。《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孝文传》11篇,其内容即“文帝所称及诏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诏令类的古文,通过写汉文帝因近年灾荒致粮食短缺,反思自身及朝廷、百姓等方面原因,令群臣商讨帮助百姓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等内容,表现了汉文帝因灾荒忧心百姓疾苦的焦虑,反思自身治政不足的诚恳,以及急于寻求办法助民、期望天下安定的迫切之情,尽显其民本思想与责任担当。
2. 写作手法
设问:文中多处用设问引发思考,如“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何以致此?”连续设问反思政失;“其咎安在?”追问粮食不足根源;“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与?”推测民生问题成因。设问层层推进,既显帝王自省,又引臣属深思。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首句至“朕甚忧之”):开篇即点明主旨,直言近年因粮食连年歉收,加之水旱疫病等天灾频发,百姓生计维艰,字里行间满溢君主对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文帝以“朕甚忧之”四字奠定全篇基调,既坦诚政务的棘手,又彰显主动担责的态度,第二层(“愚而不明”至“何其民食之寡乏也?”):从政治层面剖析民困根源。文帝先自省“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以连续设问的方式反思朝廷施政是否存在失误:“或颇赋敛过重,与民力不相称邪?”“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他大胆质疑赋税是否过重、官吏俸禄是否靡费、是否存在大兴无用之功等问题,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朝廷内部,直指可能存在的苛政弊端。这种将民困归因于“政失”“行过”的自省精神,在封建帝王诏书中尤为可贵。第三层(“夫度田非益寡”至“吾未能得其中”):深入社会风俗层面探寻民困原因。文帝质问“食之甚不足”的现实困境,并从经济结构与社会风气角度切入,推测其成因,展现出文帝对民生问题的观察已超越表象,深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深层矛盾。第四层(“其与丞相”至末句):以具体行政指令收束全文。责令“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共议对策,明确“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要求打破常规、广开思路。以“无有所隐”彰显纳谏如流的决心,将个人反思升华为君臣共治的行动导向,收束全文。
上一篇:汉·佚名《别诗三首(其一)》
下一篇:汉·司马迁《外戚世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