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桑干傍":在万里桑干河旁,
"茫茫古蕃壤":是苍茫的古蕃土地。
# 古蕃壤:古老的番邦土壤。
"将军貌憔悴":将军面容憔悴,
"抚剑悲年长":手抚宝剑悲叹年岁增长。
"胡兵尚陵逼":胡兵还在侵犯逼近,
"久住亦非强":长久驻守也不算好。
# 强:强大。好。
"邯郸少年辈":邯郸的少年们,
# 邯郸: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的发生地。喻做梦。
"个个有伎俩":个个都有本领。
# 伎俩:技能;本领。引申为手段,花招。
"拖枪半夜去":他们半夜里拖着长枪奔赴战场,
"雪片大如掌":雪片像手掌一样大。
"碛中有阴兵":沙漠中有阴兵。
# 阴兵:神兵;鬼兵。阴界的兵。,中:一作石。,碛:沙碛。不生草木的沙石地。浅水中的沙石。
"战马时惊蹶":战马时常受惊而突然颠仆。
# 惊蹶:惊慌颠仆。
"轻猛李陵心":有李陵那样轻捷勇猛的心,
# 李陵:字少卿,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任骑都尉。天汉二年,率步兵五千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轻猛:轻捷勇猛。
"摧残苏武节":却落得如苏武气节被摧残的境遇。
# 苏武: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黄金锁子甲":身上的黄金锁子甲,
# 锁子甲:一种铠甲。其甲五环相衔,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泛指制作精细的铠甲。
"风吹色如铁":风吹后颜色像铁。
"十载不封侯":十年没有被封侯,
# 十载不封侯:名将李广战功累累却不能封侯。
"茫茫向谁说":迷茫不知向谁诉说。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诗。全诗分两章:第一章描写桑乾河畔戍边将军的憔悴形象,与邯郸少年的轻狂形成对比;第二章通过沙碛险境、历史典故,刻画铠甲风化、功业无成的悲怆。体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营造出苍凉沉郁的意境,表达了将士怀才不遇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轻猛李陵心,摧残苏武节”,巧用李陵、苏武典故。李陵兵败投降,苏武持节不屈。诗中以李陵的“轻猛心”和苏武“节”被摧残,表现战士在战争中的复杂心境与坚守被摧的困境。对比:“将军貌憔悴,抚剑悲年长”与“邯郸少年辈,个个有伎俩”形成对比,以邯郸少年的有“伎俩”反衬将军的憔悴失意,突出将军未得重用的悲苦。
3. 分段赏析
“万里桑干傍,茫茫古蕃壤”,开篇勾勒出桑干河旁万里辽阔的古蕃土地,一片苍茫。“万里”“茫茫”既写出地域广阔,又渲染出边塞的荒凉萧瑟,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环境的苍茫与辽远。“将军貌憔悴,抚剑悲年长”,细致刻画将军面容憔悴,手抚宝剑为年岁渐长而悲叹的模样。“憔悴”直接描其神态,“抚剑”“悲年长”展现动作与心境,暗含将军征战多年却境遇不佳的无奈,让人感受到其壮志难酬的悲苦。“胡兵尚陵逼,久住亦非强”,写出胡兵仍在侵犯逼近,长久驻守此处并非良策的紧张局势。这两句点明边塞危机未除,处境艰难,为下文少年夜袭的情节做铺垫,凸显战争的持续与压力。“邯郸少年辈,个个有伎俩。拖枪半夜去,雪片大如掌”,描绘邯郸少年有本领,在大雪如掌的半夜拖枪袭敌的场景。“个个有伎俩”赞其能力,“半夜去”“雪片大如掌”既写夜袭艰险,又显其勇敢,与将军的困境形成对比。“碛中有阴兵,战马时惊蹶”,写沙漠中有阴兵,战马时常受惊跃起。此句增添边塞的神秘与不安,从侧面烘托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战争带来的诡异氛围,强化战争的残酷感。“轻猛李陵心,摧残苏武节”,借用典故展现战士心境:有李陵般的轻捷勇猛,却如苏武的节杖般遭摧残。体现战士在战争中既有勇力又坚守被破的复杂处境,饱含对其遭遇的感慨。“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描写黄金锁子甲经风吹日晒,颜色变得如铁般暗沉。通过铠甲的变化,暗示将军征战时间之久、历经风霜之多,间接展现战争的漫长与艰苦。“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写出战士十年征战却未得封侯,满心愁绪不知向谁诉说。化用李广难封典故,直抒胸臆,将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倾泻而出,让人体会其内心的苦闷与迷茫。
# 诗有奇气,绝不同于貌肖古人。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上一篇:唐·戴叔伦《遣兴》
下一篇: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