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簟凉秋气初":竹席透出初秋的凉意,
# 气:一作夜。,凉:一作清。
"长信恨何如":长信宫中的怨恨该如何诉说。
"拂黛月生指":手指在月光下轻拂黛眉,
"解鬟云满梳":解开发髻,发丝如云堆满梳子。
# 解:一作理。
"一从悲画扇":自从那日团扇被弃置不用,
"几度泣前鱼":多少次为新人取代而暗自哭泣。
"坐听南宫乐":静坐聆听南宫传来的笙歌乐声,
"凉风摇翠裾":只有清风轻轻摇动翠绿的裙裾。
# 凉:一作清。
唐代诗人
刘得仁(?~?),唐代诗人。名一作德仁。长庆中即以诗名,历文、武、宣三朝,兄弟皆居显位,独以苦心为诗,出入举场二十余年,终无所成。刘得仁与贾岛、顾非熊、丁居晦等交游酬唱,以诗显名。他擅长五言律诗,诗中多有对隐逸时所见景色的描写,寄托人生不得志的淡淡愁思。其诗风清奇僻苦,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代表作品有《宣义池上》《泾川野居晚望》《宿僧院》等。
1. 分段赏析
“簟凉秋气初”此句以触觉切入,描绘秋日宫廷的清冷环境。“簟凉”既写竹席的物理凉意,亦暗喻人物内心的孤寂;“秋气初”点明时令,暗示时光流转与生命凋零的隐忧。诗人通过简洁的物象组合,为全诗奠定凄凉基调,与刘得仁诗中常见的“清苦穷愁”风格一脉相承。“长信恨何如”直抒胸臆,以“长信”典故点明女子身份与怨情。“恨何如”以反问语气强化情感的不可名状,既呼应历史人物的命运,又暗含诗人对自身科举蹭蹬的隐喻。此句将个体愁绪升华为历史时空中的永恒悲情。“拂黛月生指”动态刻画女子晨起梳妆的细节。“拂黛”与“月生指”以细腻笔触呈现月光与妆镜的辉映,看似闲笔,实则暗藏深意:月光如钩,黛色凝滞,暗示容颜易老;动作的机械重复,更显百无聊赖的宫怨心境。此句语言清丽,意象清冷,体现刘得仁五律“尚苦吟”的炼字功力。“解鬟云满梳”承接上句,进一步描写解开发髻的慵懒情态。“云满梳”以云喻发,既写女子发髻的丰盈,亦暗含“云鬓散”的零落感。梳妆动作的散漫与“云”的流动意象形成张力,暗示内心愁绪的难以梳理。此句化静为动,以物喻情,深得晚唐五律含蓄蕴藉之妙。“一从悲画扇”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之典,点明失宠之痛。“悲画扇”三字浓缩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悲剧,既写班婕妤的命运,亦暗讽帝王恩宠的无常。此句以典故深化主题,体现刘得仁“多用故实”的创作特点。“几度泣前鱼”化用汉乐府《塘上行》“莫以妾心如妾心,妾心如鱼水”及“前鱼泣”典故,强化哀怨之情。“几度”暗示时间累积的痛苦,泪水与“前鱼”的意象叠加,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凸显宫女命运的循环悲剧。“坐听南宫乐”笔锋陡转,以听觉描写南宫的笙歌乐舞,与长信宫的冷寂形成强烈对比。“坐听”二字看似闲逸,实则暗含“隔墙有耳”的刺耳与无奈。此句运用反衬手法,将失宠者的孤独推向极致,语言冷静克制却情感汹涌。“清风摇翠裾”结句以景收束,清风拂动翠色宫裙的画面清冷幽寂。表面写景,实则暗喻:翠裾摇曳如愁心荡漾,清风无形却扰动心绪。末句以景语代情语,余韵悠长,与首句“簟凉秋气初”形成时空闭环,深化了全诗的哀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