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刘得仁浏览量:1
qiū
mǎn
táng
zhú
lěng
qīng
xiāo
mèi
shān
guī
chuāng
qián
yuè
guò
sān
gēng
hòu
zhú
yín
fēng
wēi

译文

满室都浸透着秋日的寒意,一支孤烛散发着清冷的光,清冷的夜里无法入眠,总思念着回归山林。窗前的月光移过,已过了三更天,微风拂过细竹,发出如细雨般轻微的声响。

逐句剖析

"秋气满堂孤烛冷":满室都浸透着秋日的寒意,一支孤烛散发着清冷的光,

"清宵无寐忆山归":清冷的夜里无法入眠,总思念着回归山林。

"窗前月过三更后":窗前的月光移过,已过了三更天,

"细竹吟风似雨微":微风拂过细竹,发出如细雨般轻微的声响。

# 细竹吟风似雨微:风吹细竹,似微雨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是唐代诗人刘得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秋夜为背景,开篇“秋气满堂孤烛冷”描绘秋寒弥漫、孤烛清冷的景象,“清宵无寐忆山归”直抒深夜无眠、思念归隐山林的心境。后两句“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续写秋夜之景:月光过窗已至三更,风吹细竹之声如微雨轻落,以静谧中的细微声响反衬夜的幽深。全诗以“孤烛”“冷月”“竹风”等清冷意象构建秋夜孤寂意境,将无眠的孤寂与对归隐的向往融入景物描写,语言凝练含蓄,借景抒情自然真切,体现了中晚唐诗歌“以清景写幽情”的特点,传递出诗人对尘世的疏离与对自然归隐生活的深切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刘得仁(?~?),唐代诗人。名一作德仁。长庆中即以诗名,历文、武、宣三朝,兄弟皆居显位,独以苦心为诗,出入举场二十余年,终无所成。刘得仁与贾岛、顾非熊、丁居晦等交游酬唱,以诗显名。他擅长五言律诗,诗中多有对隐逸时所见景色的描写,寄托人生不得志的淡淡愁思。其诗风清奇僻苦,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代表作品有《宣义池上》《泾川野居晚望》《宿僧院》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秋气满堂孤烛冷”:“秋气满堂”以“满堂”写秋寒弥漫,仿佛寒意可触,奠定清冷基调;“孤烛冷”则聚焦室内细节,孤灯微光摇曳,更显寒意侵人。“孤”字直点独处之寂,“冷”字既写烛火之微弱,亦暗喻心境之凄清,二者交织,将秋夜的肃杀与个人的孤独融入首句。“清宵无寐忆山归”:“清宵无寐”承上句“孤烛冷”,点明深夜难眠的状态,强化孤寂感;“忆山归”则直抒胸臆,“忆”字透出对山林归隐生活的深切思念。诗人将“无寐”的焦躁与“忆归”的向往并置,使情感从单纯的环境描写转向明确的心理指向,为后两句的景情交融做铺垫。“窗前月过三更后”:“月过三更”以月光移动的轨迹暗示时间推移,三更已过,诗人仍未入眠,暗含对当下处境的无奈与煎熬。“窗前”二字将视角转向室外,月光清冷,与室内“孤烛”呼应,以天地间的寂寥反衬内心的孤独,使“无寐”的愁苦更显沉重。“细竹吟风似雨微”:风吹细竹,发出如微雨般的沙沙声,诗人以通感手法(将风声比作雨声)和“吟”字的拟人化描写,赋予景物灵动之感。这细微的声响非但未打破夜的宁静,反而以“似雨微”的轻柔,反衬出秋夜的空寂。“竹”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清雅高洁,此处借竹风之声,暗喻归隐之地的清幽静谧,将“忆山归”的向往融入景物,含蓄传递对自然之境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于北平作》

下一篇:唐·徐铉《送刘司直出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