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xiá
wén
yuán

朝代:唐作者:贯休浏览量:1
shù
shēng
yuán
liáo
liáo
bái
yān
yīng
duō
yuè
shù
kuàng
shì
xià
shuāng
tiān
wàn
wēi
zuò
qiān
shān
jìng
qiǎo
rán
gēng
shēn
réng
zhù
shǐ
使
chuán

译文

清晰可闻几声猿啼,几缕白烟横过水面。猿猴应栖息在洒满月光的树上,何况正值下霜的寒天。远离家乡的游子端坐着,千山之间一片寂静。夜深了猿声仍不停歇,使得我想要移船离开这里。

逐句剖析

"历历数声猿":清晰可闻几声猿啼,

# 历历:象声词,猿啼声。亦可用于形容其他声音。

"寥寥渡白烟":几缕白烟横过水面。

# 渡:横过水面,飘来。,寥寥:稀少,孤单。

"应栖多月树":猿猴应栖息在洒满月光的树上,

# 多月树:洒满月光的树林。

"况是下霜天":何况正值下霜的寒天。

"万里客危坐":远离家乡的游子端坐着,

# 危坐:端坐。

"千山境悄然":千山之间一片寂静。

"更深仍不住":夜深了猿声仍不停歇,

# 更深:夜深。

"使我欲移船":使得我想要移船离开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峡闻猿》是唐末至五代诗僧贯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三峡猿啼声凄厉,易引发游子愁绪。彼时,贯休在越中受挫于钱镠,又在荆州失意于成讷和高季兴,入蜀途中听闻三峡猿啼。诗中,开篇用猿声和白烟营造孤寂氛围,再借霜天、老树衬托心境,又以自身端坐与寂静千山凸显孤独,最后因夜深猿声不止而想移船。全诗借景抒情,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背井离乡的愁绪与仕途不顺的无奈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展现出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诗人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氛围。“历历”形容猿声清晰可辨,几声猿啼打破了周遭的平静,在空旷的三峡中显得格外真切;“寥寥”描绘出那猿声悠悠地穿过稀薄的白烟,更添几分悠远和寂寥。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三峡画面。颔联“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诗人在此展开想象,推测猿猴应该栖息在洒满月光的树上。月光的清冷和凄厉哀婉的猿啼相互映衬,更显清冷孤寂,更易触发乡愁。“况是下霜天”进一步点明时令,霜天的寒冷让整个画面更显萧索,在这样的季节里,猿猴的处境也越发凄凉,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清。颈联“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万里客”点明诗人游子的身份,他远离家乡,漂泊万里。“危坐”描绘出诗人端正而坐的姿态,体现出他在异乡的不安和拘谨。此时,周围千山万壑一片悄然寂静,以静谧的环境衬托出诗人的渺小和孤独,强烈地凸显出诗人作为羁旅之人的孤寂落寞。尾联“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随着夜深,猿声却依旧不停。持续的猿啼不断刺激着诗人的神经,搅得他心烦意乱。“使我欲移船”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在无奈之下,想要移船离开此处的想法,以躲避这扰人的猿声。这两句将诗人内心的烦躁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反映出他在羁旅途中无法排解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辋川集·金屑泉》

下一篇:唐·陈师穆《立春日晓望三素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