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ng
qiū
zhō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hàn
yuàn
cán
huā
bié
jiāng
shèng
xià
lái
wéi
kàn
wàn
shù
jiàn
zhī
kāi
shuǐ
ráo
xiāng
tān
shēng
qiè
jiàn
lèi
liú
huí
yuè
shàng
gèng
yuán

译文

长安汉苑的残花中与你辞别,行至吴江已是盛夏时节。放眼望去,万树郁郁葱葱连成一片,却不见一枝花开,唯余满目寂寥。湘江水畔碧波潋滟,建溪河滩的涛声更显汹涌。泪流满面直至月升中天,这般凄楚,怎堪再闻哀猿夜啼。

逐句剖析

"汉苑残花别":长安汉苑的残花中与你辞别,

"吴江盛夏来":行至吴江已是盛夏时节。

"唯看万树合":放眼望去,万树郁郁葱葱连成一片,

"不见一枝开":却不见一枝花开,唯余满目寂寥。

"水色饶湘浦":湘江水畔碧波潋滟,

"滩声怯建溪":建溪河滩的涛声更显汹涌。

"泪流回月上":泪流满面直至月升中天,

"可得更猿啼":这般凄楚,怎堪再闻哀猿夜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龙丘途中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一说是李商隐写的。第一首诗通过“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离别时的凄美与盛夏景色的强烈对比;第二首则运用“湘浦水色、建溪滩声”等自然景象,渲染出月夜泪流满面、猿啼声声传来的哀愁意境,充分展现了杜牧诗歌中细腻深情的抒情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夏天的五言绝句,描绘了湘江水色,刻画了建溪滩声。诗句中的“月上”与“猿啼”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哀婉的月夜氛围,深深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残花”与“盛夏”的对比,展现离别之景与自然之盛,暗含时光流逝的怅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形成强烈反差,盛夏本应生机勃勃,诗人却强调无花可赏,以繁茂之景反衬内心荒凉。

3. 分段赏析

其一:前两句“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以季节更替写行程漫长,长安汉苑的春花凋零时启程,行至吴江已是盛夏。“残花”与“盛夏”的对比,暗含时光流逝的怅惘。后两句“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更显匠心,盛夏绿荫蔽日本是生机盎然,诗人却强调“不见花开”,以反衬手法突出旅途的单调与孤独。其二‌:“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聚焦水路艰险。湘江碧波与建溪激流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怯”字拟人化描写滩声骇人,折射出行舟之危。末句“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将情感推向高潮,泪流至月升,本已极致哀伤,偏又传来凄厉猿啼,更添悲怆。猿声意象源自《巴东三峡歌》,深化了传统羁旅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怀叶县关操、姚旷、韩涉、李叔齐》

下一篇:唐·李咸用《自君之出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