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yáng
gǎn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李密浏览量:1
jīn
fēng
dàng
chū
jié
diāo
wǎn
lín
qióng
shì
táo
shāng
cùn
xīn
píng
jiā
wěi
cūn
huāng
huò
shēn
tiào
tīng
liáng
duō
gǎn
zhān
jīn
zhān
jīn
suǒ
wéi
chàng
rán
huái
怀
qín
yóu
wèi
píng
hàn
dào
jiāng
fán
kuài
shì
jǐng
xiāo
dāo
zhāo
shí
yùn
huì
qiān
chuán
míng
shì
yán
shì
shàng
xióng
shēng
zhēn
kuì

译文

金风摇荡着初秋时节,玉露使岁暮的树林凋零。今晚身为穷途之士的我,忧思郁结深深伤透心。原野平坦处芦苇围合,村落破败间藜藿丛生。眺望倾听间诸多感慨,徘徊不定独自泪沾襟。泪满衣襟是为了何事?惆怅都因心怀古时意。秦末乱世的风俗还未平息,汉朝兴盛之道又怎希冀?樊哙本是市井中的徒众,萧何不过是刀笔小官吏。一旦与时运相逢会合,定能万古流传声名谥。告诫世间豪杰英雄们,虚度此生实在令人愧。

逐句剖析

"金风荡初节":金风摇荡着初秋时节,

# 金风:秋风。

"玉露凋晚林":玉露使岁暮的树林凋零。

"此夕穷涂士":今晚身为穷途之士的我,

# 穷涂:绝路,比喻处于极为困苦的境地。

"郁陶伤寸心":忧思郁结深深伤透心。

# 郁陶:忧思积聚貌。

"野平葭苇合":原野平坦处芦苇围合,

# 葭苇:蒹葭芦苇。

"村荒藜藿深":村落破败间藜藿丛生。

# 藜藿:藿香和蒺藜。泛指野草。

"眺听良多感":眺望倾听间诸多感慨,

"徙倚独沾襟":徘徊不定独自泪沾襟。

# 徙倚:犹徘徊、逡巡。

"沾襟何所为":泪满衣襟是为了何事?

"怅然怀古意":惆怅都因心怀古时意。

"秦俗犹未平":秦末乱世的风俗还未平息,

"汉道将何翼":汉朝兴盛之道又怎希冀?

# 翼:一作冀。

"樊哙市井徒":樊哙本是市井中的徒众,

# 樊哙:本以屠狗为业,从刘邦起事,屡建战功,封武阳侯。淮阳为昔日樊哙围项籍、取韩信之地。作者从杨玄感反隋失利,隐于淮阳。这里借追怀樊哙寄托自己起事建功的心志。

"萧何刀笔吏":萧何不过是刀笔小官吏。

# 萧何:从刘邦起事,以功封酂侯,官至相国。

"一朝时运会":一旦与时运相逢会合,

"千古传名谥":定能万古流传声名谥。

"寄言世上雄":告诫世间豪杰英雄们,

"虚生真可愧":虚度此生实在令人愧。

# 虚生:徒然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淮阳感怀》是隋末起义军首领李密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段着重描绘淮阳秋景,八句之中情景相互穿插。前四句,诗人触景生情,因眼前的自然景象而引发感慨;后四句,目睹社会现实的破败荒芜,悲绪愈发深沉,情感在重复之中层层递进。第九、十两句,以顶针格紧密承接上文,随后通过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自然而然地转入后段。后段的八句,纯以抒情为主。诗人借“怀古”之意,抒发对时世的感伤,同时表达了抓住时机、奋发进取的胸怀。整首诗中,诗人将自身对秋天寂寥天光水色的独特感触,融入对江岸蓼草、洲渚芦苇的描写之中。那漫无边际的芦苇白花,在风中萧飒摇曳,远远近近的村落若隐若现,竹篱茅舍在其间隐约可见。诗人通过对大自然这般丰富多样声色之美的细腻描绘,尽情宣泄内心怀才不遇的郁愤,倾诉由此滋生的惆怅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晋初散文家

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自幼由祖母刘氏收养,后拜师于蜀中名士谯周,历任蜀汉益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他有才辩。蜀亡,晋武帝多次征召,其以祖母年迈多病,无人奉养,不就。其文以《陈情表》著名,文章语言尤具特色,形象生动,词意真切,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著有《述理论》10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淮阳感怀》是李密在隋大业九年(613年)创作。据《旧唐书·李密传》记载,当时他与杨玄感共同起兵反对隋朝,起义失败后被捕,后用计逃脱。他隐姓埋名于淮阳,因逃脱后的遭遇而郁郁不得志,感于当时自身不得志的处境,看到秋天的景象,联想到历史兴衰,便创作此诗,诗中既有自身穷途末路的郁结,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境遇不堪的悲叹,从而写下了这首《淮阳感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歌围绕淮阳秋景展开,主题是抒发作者在乱世中怀才不遇的郁忿,以及由此产生的惆怅之情,同时表达出在乱世中应奋起图王的壮志。

2. 写作手法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深化情感张力。如“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前句叩问落泪缘由,后句以“怀古”作答,将个人悲戚升华为对历史兴衰的思考。此问句如金针探穴,既点破前文秋景萧瑟的深层意蕴,又引出后文对秦汉霸业的评述,使抒情脉络清晰如抽丝剥茧。借古抒怀:借樊哙、萧何典故浇胸中块垒。诗中“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以市井屠狗之辈与刀笔文书之流终成王侯将相,暗喻寒士亦可乘时建功。此手法如凿壁借光,将自身“虚生”之痛投射于历史镜像,在秦俗未平、汉道难期的乱世图景中,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使怀才不遇之叹具有穿透时空的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起二句“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总写金风摇荡,玉露凋林的景象,明点题内“秋”字。“荡”字不仅传出秋风摇扬之状,而且兼含荡涤之意,连同下句“凋”字,将金风玉露的肃杀之气形象地表现出来。金风摇荡,初秋时节尚存的绿叶等随之被荡涤,林木显得萧疏,故云“荡初节”“凋晚林”,此句为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所本,杜句固然青出于蓝,李句也写得充满秋意。三、四句“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从自然景物之肃杀凋伤转入人事,贴到自身。当时作者参与杨玄感反隋失败,被捕逃亡,处境艰苦,故自称“穷涂士”;由肃杀的秋景联想到自己的穷困处境,故忧思郁结。两句已透出“感”秋之意,“伤”字更明点“感”字。五、六句“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又勒回写眺望中的秋景:田野平旷,但见蒹葭芦苇,四处围合;村落之中,唯见藜藿纵横,杂草丛生。“合”“深”二字,更透出杳无人迹的情景,杜句“城春草木深”的“深”字似亦从“藿藜深”脱化。这正是隋朝末年中原地区在酷重赋役压榨下千里萧条景象的真实写照,足以印证“岁饥,削木皮以为食”的记载。七、八句“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又收回到“感”字,说明眺听之间,无不使自己徘徊伤感,独自泣下。以上八句,情、景相间,“秋”“感”相浃,前四句犹因自然景象而兴感,后四句则因现实社会的残破荒凉而增悲,在重复中有递进。九、十两句“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用顶针格紧承上文,以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转入后段。所谓“怀古”,实即“感”的进一步发展。十一、十二句“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秦俗”暗喻隋末乱世,“汉道”隐指重建之清朝。作者有感于乱世末俗尚未荡涤,盛时明代尚不可望,这正是他之所以“郁陶伤寸心”“徙倚独沾襟”的原因。十三至十六句“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但转念,当“秦俗”未平,“汉道”何冀之时,如樊哙、萧何等人,虽或出身市井屠者,或为刀笔小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却做出改朝换代、重建明时的大事业,万古流传其不朽之名声,因此感到自己虽生此乱世,但只要奋起图王,仍可像樊哙、萧何做出一番事业。末两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这是他感秋伤时最后引出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人生观的明确表述。这“世上雄”自然泛指隋末群雄,也显然包括自己。“这八句纯粹抒感,以‘怀古’抒伤时之慨,表乘时奋起之怀”,这是一位有雄图大志的人物在乱世中面对秋景引发的联想与感慨。古代有不少不得志于世的士人,想在乱世中一显身手,一展宏图。这种乘乱奋起的思想在一部分士人中相当有代表性。诗写得沉郁苍凉,透出特有的时代气氛。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位胸怀雄图大志的人物于乱世中面对秋景引发的联想与感慨。古代不少在世间不得志的士人,渴望在乱世中施展才华、实现宏图。这种乘乱奋起的想法在部分士人里颇具代表性。诗作沉郁苍凉,尽显特有的时代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描述了时遭蠖屈、窜身草泽的穷困处境,并抒发了见机而作、共拯横流、同展雄图的感慨。

不详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登郢州白雪楼》

下一篇:唐·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