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逼星河":高高的山岭逼近天上的星河,
"乘舆此日过":皇帝的车驾这一天经过。
"野含时雨润":原野带着及时雨的滋润,
"山杂夏云多":山间夹杂着众多夏日的云彩。
"睿藻光岩穴":皇帝的华美诗文使岩穴发光,
"宸襟洽薜萝":皇帝的心怀与薜萝相融。
"悠然小天下":悠然自得有“小天下”之感,
"归路满笙歌":返回的路上充满笙歌。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应制诗。介绍了帝王夏日出行至仙萼亭的背景,描绘了“高岭逼星河”“野含时雨润”等盛夏山景意象,体现了颂圣主题,营造了盛夏山间的景象氛围,表达了对帝王的称颂之意。
2. 分段赏析
首联“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前句以“高岭”直写山之巍峨,“逼星河”用夸张手法勾连山体与星空,仿佛山峰向上延伸至天际,与星辰银河相接,营造出高远壮阔的视觉感受。后句“乘舆”点明帝王车驾,“此日过”交代时间与事件,将自然景观与帝王出行场景结合,既显山势的雄伟,又暗示帝王仪仗的庄重,两句一景一事,形成画面的层次感。颔联“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野含时雨润”描绘雨后原野的状态,刚下过的阵雨让土地、草木都带着湿润气息,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水汽,田间地头似有微光流转。“山杂夏云多”则写夏日山间的云景,云朵形态不一,或聚或散,在山峦间穿梭,与青绿色的山体交杂,时而遮隐峰峦,时而露出一角,呈现出夏日山林特有的灵动与丰富。颈联“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睿藻”指帝王的文辞,说其能“光岩穴”,是说帝王的诗文如同光亮般照进幽深的岩穴,暗含其文思影响之广。“宸襟”代指帝王的心怀,“洽薜萝”描绘帝王心意与山间的薜萝草木相融,仿佛帝王的胸襟能容纳自然万物,通过自然物象与帝王相关事物的关联,委婉体现对帝王的称颂。尾联“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悠然小天下”传递出一种开阔闲适的心境,站在高处俯瞰,天地仿佛都变小了,既有身处高位的视野,也有对眼前景象的满足。“归路满笙歌”则转向归途场景,一路上传来持续的笙箫歌声,既写出返程的热闹,也隐隐透出一种安定祥和的氛围,与前文的山景、帝王行迹相呼应,构成完整的出行图景。
3. 作品点评
宋之问应制诗在其作品中占比显著,此作体现了其创作技巧。《红楼梦》七十六回曾侧面印证应制诗的颂圣特质。诗中“悠然小天下”化用《孟子》“孔子登泰山”典故,拓展意境。后世认为该诗兼顾艺术性与功能性,是初唐宫廷诗的代表。
上一篇:唐·刘得仁《对月寄同志》
下一篇:唐·张籍《别离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