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tóng
yóu
yǒng
dìng
běi
chí
sēng
zhāi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zhú
xíng
yuǎn
guī
gèng
shēn
绿
chí
fāng
cǎo
xián
zhāi
chūn
shù
yīn
qíng
dié
piāo
lán
jìng
yóu
fēng
rào
huā
xīn
jūn
xié
shǒu
shuí
yōu
xún

译文

穿过密密的竹林,步履渐行渐远,子规鸟的啼鸣在幽深处愈发清亮。碧绿的池水浸润着芳草的清香,僧斋闲静,掩映在春日的树荫里。晴日下,蝴蝶轻盈掠过兰草小径,飞游的蜜蜂萦绕着绽放的花蕊。若未与你携手同游,还有谁会来探访此处的清幽。

逐句剖析

"密竹行已远":穿过密密的竹林,步履渐行渐远,

# 密竹:《文苑英华》本作“密径”。

"子规啼更深":子规鸟的啼鸣在幽深处愈发清亮。

# 子规:即杜鹃。《禽经》:“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

"绿池芳草气":碧绿的池水浸润着芳草的清香,

"闲斋春树阴":僧斋闲静,掩映在春日的树荫里。

"晴蝶飘兰径":晴日下,蝴蝶轻盈掠过兰草小径,

# 晴蝶:《文苑英华》本作“暗丝”。

"游蜂绕花心":飞游的蜜蜂萦绕着绽放的花蕊。

"不遇君携手":若未与你携手同游,

"谁复此幽寻":还有谁会来探访此处的清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六句以细腻笔触描绘永定寺北池僧斋的幽静景致:竹林深邃、子规夜啼、绿池芳草、春树闲斋,以及晴日蝶舞蜂绕的生机盎然之景,展现了一幅清雅恬淡的春日画卷。末两句笔锋一转,以“不遇君携手,谁复此幽寻”直抒胸臆,既表达了如果未能与友人卢陟同游该是何等遗憾,也暗含对知音难逢的感慨,将自然之景与人生孤寂之感形成巧妙对照。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和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体现了韦应物“寄至味于淡然”的诗歌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是唐朝诗人韦应物所作,约作于贞元六年(790)春,时在苏州,与友人卢陟同游滁州郊外的永定寺。诗中“密竹行已远”“绿池芳草气”等句,描绘了寺院北池春日的幽静景致,而“不遇君携手,谁复此幽寻”则暗含对知己相伴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密竹行已远,子规啼更深。”此句以“密竹”与“子规”的意象开篇,勾勒出幽深静谧的竹林场景。“行已远”既点明诗人与卢陟同游的路径漫长,又暗含对自然探索的专注与沉浸;“子规啼”则深化了环境的孤寂感,以鸟鸣反衬空山,强化了暮春时节的氛围。“绿池芳草气,闲斋春树阴。”此联通过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描写,展现僧斋的清雅环境。“绿池”与“芳草气”以色彩与气息传递自然生机,绿池的澄澈与芳草的清香交融,构成清新脱俗的意境;“闲斋”与“春树阴”则营造出避世禅意,树荫的遮蔽与斋室的闲适呼应,暗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处“闲”字尤为精妙,既指环境的静谧,亦暗含心境的淡泊,体现韦诗“清润”之风。“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此句以动态景物描绘春日生机。“晴蝶飘”与“游蜂绕”通过轻盈的动词“飘”“绕”,赋予画面灵动感:蝴蝶翩跹于兰径,蜜蜂流连于花丛,展现自然的鲜活趣味。兰径的幽香与花心的繁盛,既呼应前句的芳草气,又以细微处凸显寺院园林的精致布局。此联看似写景,实则暗含诗人对生命活力的赞叹,与后文“幽寻”之志形成对比。“不遇君携手,谁复此幽寻”末句直抒胸臆,点明诗旨。“不遇君携手”以假设语气表达遗憾,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谁复此幽寻”则通过反问,强化独游的孤寂与对共赏幽境之人的渴慕。全诗至此收束于“幽寻”二字,既呼应前文景致,又升华了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二句情景至处,又要次第合。有一诗内次第,一句内次第。

宋刘辰翁《韦应物诗全集》

# 造句入自然之妙。

明袁宏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德裕《雪霁晨起》

下一篇:唐·吴融《送杜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