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红始谢又秋红":春天的红花刚刚凋谢,秋天的红花又已盛开,
"息国亡来入楚宫":就像那息国灭亡后,息妫进入楚宫的命运一般。
# 楚宫:指春秋时楚国的宫廷。
"应是蜀冤啼不尽":这杜鹃花应该是有着像古蜀国望帝化为杜鹃啼血般的冤屈,啼声诉说不尽,
# 蜀冤:指古代蜀国望帝的魂魄化成的子规鸟,即杜鹃,又称杜宇。子规春末出现,大致与杜鹃花开同时,它啼声哀怨凄凉。所以有“杜鹃泣血”的说法。
"更凭颜色诉西风":只能凭借自身的颜色在西风中倾诉。
# 颜色:指杜鹃花的红色。,凭:依靠,凭借。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对杜鹃花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和对历史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上句“春红始谢又秋红”,通过对杜鹃花春秋两季开放的描写,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长规律。下句“息国亡来入楚宫”则引入了息国亡国、息妫入楚的历史典故,将杜鹃花与历史的沧桑相联系,暗示了美好事物的命运多舛,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后两句:“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上句“应是蜀冤啼不尽”运用了古蜀国望帝化为杜鹃啼血的典故,传说古蜀国有个望帝,名叫杜宇。他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杜鹃鸟常常在夜间啼叫,其啼声哀怨凄切,甚至口中啼出血来,所以又有“杜鹃啼血”的说法。在这个典故里,杜鹃鸟的啼鸣被认为是一种哀怨、悲戚情感的表达,就好像有着无尽的冤屈需要倾诉。诗人在此处运用这个典故,将杜鹃花与之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杜鹃花仿佛也承载着如同望帝般的哀怨和冤屈之情。下句“更凭颜色诉西风”则进一步强调了杜鹃花的哀怨,只能凭借颜色在西风中倾诉,将杜鹃花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下一篇:唐·温庭筠《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