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水东去远":漕水向东流去,
# 漕水:运粮的水道。
"送君多暮情":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
"淹留野寺出":我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
# 淹留:长期逗留。
"向背孤山明":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
"前望数千里":向前望,数千里之中,
"中无蒲稗生":没有蒲草和稗草。
# 稗:稻田杂草,似禾。,蒲:香蒲,丛生水草。
"夕阳满舟楫":夕阳照在舟楫上,
"但爱微波清":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
"举酒林月上":举酒道别,月亮已升至树梢,
"解衣沙鸟鸣":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
# 沙鸟:栖息于沙洲之水鸟。
"夜来莲花界":今夜我在这寺庙,
# 莲花界:谓寺庙。沈佺期《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诗》:“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官。”
"梦里金陵城":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
# 金陵:即唐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三国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皆建都于此,为著名古都。
"叹息此离别":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
"悠悠江海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描绘了漕水东去、孤山明暗、夕阳满舟楫等景象,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通过刻画野寺淹留、林月举酒、沙鸟解衣等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王昌龄离别的不舍之情与悠悠牵挂,以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方式,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2. 分段赏析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以“漕水东去”的动态意象开篇,“远”字暗含离别后空间的遥远,“暮情”既点出送别时间在傍晚,又借暮色苍茫的环境氛围,烘托出绵长的离情别绪。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自然融合,奠定全诗低沉的基调。“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写送别的行程轨迹:在野寺短暂停留后启程,回望时孤山在暮色中明暗相映。“淹留”体现不舍的徘徊,“孤山明”以光影的向背变化,暗示行人渐远、身影孤单的视觉感受,从侧面表现离别的怅惘。“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与“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转向对友人前路的想象。“数千里”直言行程遥远,“无蒲稗生”状写水面空旷,暗示旅途孤寂;“夕阳满舟楫”绘出落日余晖笼罩行舟的画面,“微波清”以清澈的水面细节,暗合友人清廉的品格,亦借宁静的景象暂缓离别的沉重。“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聚焦饯别场景:举杯之际,林月升起,解衣休憩时,沙鸟啼鸣。“林月”“沙鸟”以清幽的自然意象,反衬内心的不平静,细节中见送别时的细微感受,耐人寻味。“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莲花界”指寺庙,暗合途中可能留宿的清净之地,“梦里金陵”则虚写友人对任所的牵挂,从对方角度设想行程,拓宽情感表达的层次。“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收束全诗,“叹息”直言离别的无奈,“悠悠江海”以浩渺的空间意象,呼应首联的“东去远”,强化离别后前路漫漫的苍茫感,情感真挚而含蓄。
# 谭云:“暮”字妙(“送君”句下)。谭云:真凄凉(“中无”句下)。钟云:又从凄凉中生出一段绝好情景(“但爱”句下)。谭云:十字在有意无意之间(“举酒”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造词洁,布情款,送别佳作。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作涛须一意浑融,前后互映。如李颀《送王昌龄》诗……因第二句有“暮情”二字,自此后,不独夕阳微波、月上鸟鸣、夜来花界、梦里金陵种种暮景,而满篇幽澹悲凉,字字皆?暮情”也。暮景易写,暮情难描,此为独绝。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上一篇:唐·李适《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下一篇:唐·储光羲《洛桥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