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历山":高耸的历山上,
# 历山:相传舜耕于历山。其所在说法不一,山东、山西、浙江、湖南均有历山。
"有黍有粟":生长着黍子和粟米。
"皇皇大舜":光辉的大舜,
"合尧玄德":承袭了尧帝深远的仁德。
# 玄德:指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
"五典克从":五常之教得以遵循,
"四门伊穆":四方贤才汇聚和睦。
# 四门:指明堂四方的门。
"大道将行":伟大的道义即将施行,
"天下为公":天下将成为公有。
"临下有赫":君主威严显赫,
# 有赫:威严明察。
"选贤用能":选拔贤才任用能人。
"吾皇则之":我们的皇帝效法于此,
"无斁无逸":不懈怠不放纵。
# 无斁:不厌倦。
"绥厥品汇":安抚万物生灵,
# 品汇:事物的品种类别。,绥:安抚。
"光光得一":光辉地获得统一。
# 得一:得道。,光光:显赫威武貌。
"千辐临顶":千辐车轮朝向头顶(臣民归附),
# 千辐:形容车辆很多。
"十在随跸":十方随驾护卫。
# 随跸:侍从帝王的车驾。
"大哉大同":伟大啊大同理想,
# 大同:指国家统一。
"为光为龙":如日月如神龙闪耀。
"吾皇则之":我们的皇帝效法于此,
"圣谋隆隆":神圣的谋略宏大深远。
"纳隍孜孜":怜悯百姓勤勉不倦,
# 纳隍:推入城池中。表示拯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
"考考切切":勤政之心恳切至极。
# 考考:象声词。
"六宗是禋":祭祀六宗神灵,
# 禋:祭祀。,六宗:古代所尊祀的六神。
"五瑞斯列":陈列五德祥瑞。
# 五瑞:古代诸侯按等级而执的五种玉。
"排麟环凤":麒麟凤凰环绕,
"披香立雪":臣子披香立雪(忠贞侍奉)。
"四夷纳赆":四方夷族进献贡品,
# 纳赆:进贡。
"九围有截":九州疆域统一完整。
# 有截:整齐,平治。,九围:九州。围,一作囿。
"昔救世师":昔日救世的导师(佛陀),
# 救世师:指释迦牟尼。
"降生竺乾":降生于天竺。
# 竺乾:天竺,古印度之别称。
"寿春亦然":如同寿春般吉祥,
"万年万年":万岁万岁永昌。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1. 分段赏析
“高高历山,有黍有粟”以历山(舜耕之地)的丰饶起兴,暗喻大蜀皇帝如舜般勤政惠民,奠定全诗颂扬基调。“皇皇大舜,合尧玄德”直接关联尧舜德政,强调大蜀皇帝继承尧舜“玄德”(深远的仁德),赋予统治合法性。“五典克从,四门伊穆”中“五典”指五常之教,“四门”喻广纳贤才,体现皇帝对儒家礼制的遵循与政治清明。“大道将行,天下为公”化用《礼记》理想,将皇帝治世与儒家大同社会关联,升华颂扬高度。“临下有赫,选贤用能”中“有赫”形容威严,“选贤”呼应舜帝“举八元八恺”,突出皇帝用人之明。“吾皇则之,无斁无逸”中“无斁无逸”告诫皇帝勿懈怠享乐,体现谏诤与颂扬并存的独特表达。“绥厥品汇,光光得一”中“品汇”指万物生灵,“得一”源自《道德经》,暗含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融合。“千辐临顶,十在随跸”以车辐(象征臣民归附)、随跸(随驾护卫)描绘皇帝威仪,强化政治权威。“大哉大同,为光为龙”再次强调大同理想,“光”“龙”喻皇帝如日月龙神,兼具宗教神圣性与政治象征。“纳隍孜孜,考考切切”中“纳隍”出自《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暗含佛教“地狱不空”的悲悯;“考考”形容勤勉,体现儒释思想交织。“六宗是禋,五瑞斯列”中“六宗”为古代祭祀对象,“五瑞”(五德祥瑞)象征皇帝德配天地,符合唐代礼制颂圣需求。“排麟环凤,披香立雪”中“麟凤”喻贤臣,“披香立雪”可能融合佛教“程门立雪”典故,暗含对臣子忠贞的期许。“四夷纳赆,九围有截”中“四夷纳贡”“九围统一”直接歌颂皇帝开疆拓土、威服四方的功业。“昔救世师,降生竺乾”中“竺乾”指天竺(印度),提及佛教救世思想,反映贯休作为僧侣的宗教立场。“寿春亦然,万年万年”以“寿春”(长寿吉祥)收束,祈愿皇帝万寿无疆,呼应颂圣诗的核心目的。
上一篇:唐·于鹄《出塞三首(其一)》
下一篇:唐·司空曙《酬李端校书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