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ài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于鹄浏览量:1
cōng
lǐng
qiū
chén
quán
jūn
yuè
zhī
shān
chuān
yǐn
háng
zhèn
fān
hàn
liè
jīng
zhuǎn
zhàn
bīng
shǎo
chéng
wài
jiù
chí
biān
rén
féng
shèng
dài
jiàn
yǎn
shí

译文

葱岭那边秋意中战尘涌起,全军出动去攻打月支。山川引导着行军的阵势,蕃族和汉族的旌旗林立。多次转战,士兵疲惫且数量减少,孤城被围,外部救援迟迟未到。边境百姓虽逢圣明的朝代,却始终看不到休战的时候。

逐句剖析

"葱岭秋尘起":葱岭那边秋意中战尘涌起,

# 秋尘起:指战争在秋季爆发。,葱岭: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南部。此处泛指西北地区的崇山峻岭。

"全军取月支":全军出动去攻打月支。

# 月支:古西域国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和青海省祁连县一带。,全:一作收。

"山川引行阵":山川引导着行军的阵势,

# 行阵:军队的阵列。

"蕃汉列旌旗":蕃族和汉族的旌旗林立。

# 蕃汉:指敌我双方。蕃,古代称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蕃。此处代指西北异族。汉,指唐朝军队。

"转战疲兵少":多次转战,士兵疲惫且数量减少,

"孤城外救迟":孤城被围,外部救援迟迟未到。

# 外救:外来援救的军队。

"边人逢圣代":边境百姓虽逢圣明的朝代,

# 圣代:指作者所处的时代。

"不见偃戈时":却始终看不到休战的时候。

# 偃戈:指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塞(其一)》是唐代于鹄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描绘了葱岭战尘突起,唐军全军出征攻打月支的场景。首联点明战事起因与出征情况,颔联描绘行军阵势,颈联突出战争困境,尾联抒发感慨。诗中展现山川引导行军阵势,蕃汉旌旗林立的壮阔画面,又通过“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刻画战争的残酷与艰难,士兵疲惫且兵力减少,孤城受困而救援迟缓。尾联“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则在看似称颂圣代中,透露出边境百姓始终无法迎来休战之时的无奈与悲哀。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战争场景,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该诗生动展现唐代边塞战争风貌,反映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于鹄(?~?),唐代诗人。代宗大历、德宗间中间久居长安,应举不第,后隐居汉阳。贞元中历佐山南东道、荆南节度使幕。于鹄的诗多描写隐居情趣,也有关切现实之作,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辛文房称其“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代表作有《巴女谣》《题邻居》《悼孩子》等。今传《于鹄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点明战争的起因与出征情况。“葱岭秋尘起”,描绘出葱岭地区在秋季战尘飞扬的紧张氛围,暗示战争爆发。“全(一作收)军取月支”表明唐朝军队全军出动,奔赴战场攻打月支,简洁有力地交代了事件背景,为全诗奠定了战争的基调。颔联“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描绘行军途中的景象。“山川引行阵”,写山川地形引导着行军的阵势,体现出军队在复杂地形中有序行进,侧面展现出将领的指挥才能与军队的纪律性。“蕃汉列旌旗”,描绘出蕃族和汉族的旗帜在行军中林立的画面,暗示此次出征军队的构成,也营造出一种浩浩荡荡的行军氛围。颈联“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刻画战争的残酷与艰难。“转战疲兵少”,说明经过多次转战,士兵疲惫不堪,且兵力不断减少,突出战争的激烈与持久。“孤城外救迟”,描绘出被围困的孤城,外部救援却迟迟未到的危急情况,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困境,让人感受到士兵们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危险。尾联“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抒发感慨。表面上看,“边人逢圣代”似乎在称颂所处的时代是圣明之世,但“不见偃戈时”却笔锋一转,道出边境百姓即便在圣明时代,也始终看不到战争结束、刀枪入库的和平景象,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长期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而此诗结句是“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恰是对“圣代”的嘲讽。

先秦老子《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下一篇:唐·贯休《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舜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