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朝代:唐作者:佚名浏览量:1
zuó
jiàn
chūn
tiáo
绿
zhī
qiū
huáng
chán
shēng
yóu
wèi
duàn
hán
yàn
chéng
háng
jīn
yuán
zhōng
liǔ
chūn
lái
yāo
kān
hǎo
fēng
jǐng
shàng
luò
yáng
qiáo
chù
kān
chóu
huā
jiān
cháng
gōng
jūn
wáng
zhòng
lèi
xiàng
chūn
fēng

译文

昨日还见春日的枝条鲜绿,哪知转眼秋叶已枯黄。蝉鸣的声音还未断绝,寒雁已排成南飞的行列。金谷园里的柳树,春天到来已随风舞动枝条。怎堪面对这美好的风景,独自登上洛阳的桥头。何处最能引发愁思,是繁花间的长乐宫。君王不重视客居的士人,只能对着春风哭泣流泪。

逐句剖析

"昨见春条绿":昨日还见春日的枝条鲜绿,

"那知秋叶黄":哪知转眼秋叶已枯黄。

"蝉声犹未断":蝉鸣的声音还未断绝,

"寒雁已成行":寒雁已排成南飞的行列。

# 寒:一作塞。

"金谷园中柳":金谷园里的柳树,

"春来似舞腰":春天到来已随风舞动枝条。

"那堪好风景":怎堪面对这美好的风景,

"独上洛阳桥":独自登上洛阳的桥头。

"何处堪愁思":何处最能引发愁思,

"花间长乐宫":是繁花间的长乐宫。

"君王不重客":君王不重视客居的士人,

"泣泪向春风":只能对着春风哭泣流泪。

# 春:一作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祓禊曲》为一首乐府诗,通过季节景物与历史古迹的交织,抒发游子漂泊的愁绪与人生失意。开篇以“春条绿”与“秋叶黄”对比,写时光易逝;继而以“蝉声”“寒雁”勾勒秋景,暗含迁徙漂泊之感。中间两联借“金谷园柳”“洛阳桥”的兴衰,怀古伤今,以乐景(柳舞春风)衬哀情(独上桥头),强化孤独。末联“长乐宫”“泣春风”直抒胸臆,诉君王不重、怀才不遇之悲。全诗融写景、用典、抒情于一体,语言含蓄,情感沉郁,是唐代乐府中抒发行旅愁思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首句以“昨见”领起,瞬间将时光拉回春日,“春条绿”勾勒出柳枝泛绿的鲜嫩生机,充满希望与活力。次句“那知”陡转,以“秋叶黄”的萧瑟形成强烈对比,“绿”与“黄”的色彩对冲,暗喻人生从蓬勃到衰颓的无常变化。“昨”与“今”的时间跳跃,暗藏对时光飞逝的惊诧与无奈,奠定全诗叹惋基调。两句以自然景物的季候更替为载体,将抽象的光阴流逝具象化,语言质朴而张力十足,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深层思索。​“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承接前句的秋意,“蝉声犹未断”捕捉到夏末秋初的过渡时刻——蝉鸣尚未消歇,仍带着残夏的聒噪,却已夹杂秋寒的征兆。“寒雁已成行”则以视觉意象强化季节更迭,雁群南飞的整齐队列,既呼应“秋叶黄”的秋令,又暗含“离群”的孤独隐喻。“犹未断”与“已成行”形成时态上的矛盾统一,蝉声的“留”与雁行的“去”构成动静对比,仿佛时光在新旧交替中悄然流逝,诗人对节序变化的敏感观察,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漂泊感。​“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金谷园”化用西晋石崇的典故,作为历史上繁华奢靡的象征,此处的“柳”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载着兴衰变迁的意象。“舞腰”以拟人手法,将柳枝随风摇曳比作美人腰肢轻摆,既贴合春日柳树柔美的形态,又暗指金谷园昔日的歌舞升平。然而“春来已舞腰”的“已”字,暗藏时光流逝的叹惋——美景依旧,而昔日元园的盛景已随历史烟消云散,为下句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那堪”二字笔锋陡转,以反问语气强化情感冲突:面对“金谷柳舞”“春日好景”,诗人非但无喜,反而倍增愁绪。“独上洛阳桥”的“独”字如重锤落地,将前文的历史感慨收束到个体体验中。洛阳桥作为交通要冲,本应是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所,诗人却在此刻独自登临,以乐景(好风景)衬哀情(孤独感),形成强烈的反差。桥体的空间跨度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隐喻,既写眼前之景,亦抒人生如“过客”的漂泊无依。​“何处堪愁思,花间长乐宫”:以设问开篇,“何处堪愁思”抛出情感载体,继而以“花间长乐宫”作答,将愁思具象化到特定场景。“花间”是明丽的自然意象,“长乐宫”则是汉代皇宫的代称,象征权力中心与辉煌过往。二者并置,形成视觉上的柔美与历史的厚重之碰撞——繁花簇拥的宫殿,本应是欢乐之地,却成为“愁思”的生发处,暗示繁华表象下的虚空。诗人借古喻今,将个人愁绪与历史兴亡相勾连,拓宽情感的深度。​“君王不重客,泣泪向春风”:直抒胸臆的核心句,“君王不重客”点明愁思的根源——怀才不遇、不被重用。“客”字既指诗人自身的漂泊身份,亦暗含士大夫渴望被君主赏识的传统心理。“泣泪向春风”以动作描写收束,“春风”本是温暖和煦的象征,在此处却成为泪水的见证者,形成“哀景”与“乐景”的错位。泪水融入春风,既是无奈的宣泄,亦有愁思随风扩散的绵长感,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人生际遇的普遍感慨,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下一篇:唐·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