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朝代:唐作者:吴融浏览量:1
rǎn
shuāng
gān
piàn
piàn
qīng
xié
yáng
zhào
chù
zhuǎn
hōng
míng
yān
piāo
luò
jiǔ
qiū
suí
làng
fàn
jiāng
qiān
qíng
yuè
zhōng
cáng
niǎo
yǐng
shuí
jiā
tíng
bàn
qióng
shēng
shí
shuāi
duō
hèn
kàn
zhuó
qīng
fēng
cǎi
jiǎn
chéng

译文

露水浸染,秋霜干燥,每一片红叶都显得轻盈,斜阳照射的地方,转而显得红艳明亮。伴着轻烟飘落,带着深秋的色调,随着波浪漂浮,寄托着千里之外的思绪。多少个夜晚,月光下藏着飞鸟的影子,在谁家的庭院里,伴着蟋蟀的鸣叫。一时的凋零衰败并没有太多遗憾,看着清风像彩色的剪刀般将它们裁剪成形。

逐句剖析

"露染霜干片片轻":露水浸染,秋霜干燥,每一片红叶都显得轻盈,

"斜阳照处转烘明":斜阳照射的地方,转而显得红艳明亮。

# 烘明:火烤过一般明亮。

"和烟飘落九秋色":伴着轻烟飘落,带着深秋的色调,

"随浪泛将千里情":随着波浪漂浮,寄托着千里之外的思绪。

"几夜月中藏鸟影":多少个夜晚,月光下藏着飞鸟的影子,

"谁家庭际伴蛩声":在谁家的庭院里,伴着蟋蟀的鸣叫。

# 蛩声:蟋蟀鸣叫的声音。蛩,古书上指蟋蟀。

"一时衰飒无多恨":一时的凋零衰败并没有太多遗憾,

# 飒:形容风声。

"看着清风彩剪成":看着清风像彩色的剪刀般将它们裁剪成形。

# 彩:一作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红叶》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红叶为描写对象,从霜露浸染的轻盈姿态写起,描绘斜阳映照下的明艳色彩,继而刻画红叶随风飘落、随波远去的景象,再写月夜庭院中红叶的静谧意境。诗中“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汎将千里情”等句,将红叶的形态与诗人的情感自然融合。全诗以达观的态度看待自然变化,表现出诗人超脱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了经霜染红的秋叶在斜阳下的明艳姿态,从叶片轻飘、随波逐流到月下藏影、庭前伴虫,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红叶从绚烂到凋零的自然过程。诗中既写出了秋叶的绚丽色彩,也透露出对生命盛衰的淡淡感怀。

2. 写作手法

化用:结句“看着清风䌽剪成”巧妙化用贺知章《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典故,诗人将春风剪柳的意象转化为秋风剪叶,赋予秋景以春意般的生机美感。托物言志:全诗借红叶经霜愈艳、随风飘舞的特质,暗喻诗人面对人生萧瑟时的达观态度,物我合一地展现其超然胸襟。

3. 分段赏析

“露染霜乾片片轻”一句,细腻刻画了经霜后的红叶那种轻盈飘逸的姿态。当枫叶呈现出最艳丽的红色时,正是深秋时节,万物开始凋零。诗人开篇即抓住红叶最动人的色彩特征,“斜阳照处转烘明”传神地描绘出霜叶在夕阳映照下愈发鲜艳明亮的景象,犹如被炉火烘烤般光彩夺目,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绚丽的基调。在生动展现红叶形态之美后,诗人更着力表现其神韵。“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汎将千里情”二句,描绘暮色苍茫中片片红叶随风飘落的画面。这些红叶随波逐流,在诗人充满诗意的想象中,它们将灿烂的秋色带到远方,也将深厚的情意传递给千里之外的故人。诗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萧瑟的落叶景象转化为充满浪漫情调的画面,展现出与刘禹锡“秋日胜春朝”相通的审美意趣。“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诗人笔锋一转,将红叶置于秋夜月色的背景中。通常秋夜易引发孤寂之感,但诗人却描绘出充满生机的画面:月光下的庭院里,蟋蟀低吟,微风轻拂;皎洁的月光惊起栖鸟,在红叶间穿梭嬉戏。这般宁静美好的夜色,唯有心境澄明之人方能体会。结尾“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䌽剪成”,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自然规律的达观态度。在诗人眼中,秋风如同巧匠,既将红叶染得艳丽,又将其修剪得精致。此处化用贺知章咏柳诗意,以“春风似剪刀”为蓝本,却赋予秋风同样的创造力,运用得自然贴切,不着痕迹。全诗通过对红叶多角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豁达胸襟。

4. 作品点评

诗人描绘的不单是深秋景象,更聚焦于落日余晖与寒夜冷月之际——这本是最易引发愁思的时节,但诗中却充满蓬勃朝气。它突破了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逢秋悲寂寞”(刘禹锡《秋词》)的窠臼,一扫怀才不遇的郁结之情。这般境界,既源于那傲霜挺立的红枫,更得益于诗人旷达的胸襟、超凡的气度及对自然的深切挚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

下一篇:唐·李商隐《莫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