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色教不睡":拂晓的天色催人无法入眠,
"卷帘清气中":卷起帘子沉浸在清凉的晨风中。
"林残数枝月":树林间残留着几枝残月的倒影,
"发冷一梳风":冷风如梳般掠过发梢。
"并鸟含钟语":栖鸟与晨钟声交织,
# 含:一作闻。
"欹荷隔雾空":倾斜的荷叶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莫疑营白日":莫要质疑白昼的忙碌,
# 疑:一作徒。
"道路本无穷":人生道路本就漫长无尽。
晚唐诗人
曹松(830?~902?),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后依附于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唐昭宗天复元年中进士,年已70余岁,特授校书郎,不久病卒。其诗学贾岛,取境幽深,多清苦澹宕风味,工于铸字炼句,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句颇为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南海旅次》《中秋对月》。著有《曹松诗集》。
1. 分段赏析
“晓色教不睡,卷帘清气中”,“晓色”点明时间,诗人因晨光熹微无法入眠,卷帘时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一个“教”字赋予晨光拟人化的动态,暗示诗人被自然唤醒的无奈与清醒。此联通过视觉(晓色)与触觉(清气)的叠加,勾勒出静谧清爽的晨起场景。“林残数枝月,发冷一梳风”,“残”字精准刻画出林梢仅余的零星月影,暗示夜色将尽;“一梳”将冷风比作梳子,既写出风的轻柔,又暗含寒意刺骨。两句以白描手法捕捉晨间细节,“残月”与“冷风”既渲染出清寂氛围,又隐喻诗人对人生孤寒境遇的体悟。“并鸟含钟语,欹荷隔雾空”,“并鸟”与“欹荷”展现动静结合的画面,鸟儿成双啼鸣,仿佛含着钟声低语;斜倚的荷叶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此联运用通感(“钟语”)、比喻(“欹荷”)等手法,将听觉(钟声)、视觉(雾荷)交融,既展现自然生机。“莫疑营白日,道路本无穷”,由景入理,诗人劝诫莫要质疑白昼的辛劳奔波。此句以议论总结,“营白日”呼应前文晨起场景,暗指世俗事务的纷扰;“道路无穷”则化用《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既表达对生命局限的无奈,又隐含积极进取的意味。
# 三四世所称名句。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
# “教”字奇。“清气中”三字,爽然有身分。残月在林,冷风飘发,已是妙景;曰“数枝”,曰“一梳”,不独咏早句法,更饶萧疏清洒之趣。并栖林鸟,闻钟动而相鸣;斜流天汉,当雾起而旋没。虽写晨起物象,亦见由夜趋晓,从寂趋喧,营营日务,无有息期。故末复云“道路本无穷”,所谓“世事茫茫难自料”者;玩“莫徒”二字,欲人自知生惜,莫徒为白日所驰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冯舒:起二句好。查慎行:起句轻率无味,试思老杜“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是何等手法?纪昀:前四句一气涌出,意境甚高。得力全在起二句,不止三四之工。虚谷唯知选句,于此等处多不解。五六太造作,七句尤生拗。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杜光庭《赠人》
下一篇:唐·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