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
"德":德。
"清虚":清净虚无,
"玄默":深远静默。
"生帝先":在帝王出现之前就已存在,
"为圣则":是圣人遵循的准则。
"听之不闻":倾听它却听不到声音,
"抟之不得":抓取它却抓不到实体。
"至德本无为":至高的道德本是自然无为的状态,
"人中多自惑":世人却大多自我迷惑。
"在洗心而息虑":在于洗涤心灵、平息思虑,
"亦知白而守黑":也在于明白是非却保持谦逊。
"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它却浑然不知,
"上士勤行而必克":贤能之士努力践行就一定能成功。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道德如同熔炉铸造天地间的万物,
"信充仞乎东西南北":确实充满了东西南北各个地方。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三皇拱手而治,任由万物自然发展,
"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五帝垂衣而治,遵循道德不偏差。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能够用心体悟道德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主,
"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亲身践行道德的人能成为众人中的杰出者。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拥有美貌女子就像是砍伐生命的利斧,
"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心怀奇谋广智的人是窃取国家的贼人。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都比不上黄帝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而使百姓自然归化,
"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都比不上皋陶传播德政,温和恭敬而诚信充满天下。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所以道德可以超越天地清浊,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又何止是存在于各种流派和伦理纲常之中,用来治理家庭和国家。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难道没听说过天地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清明安宁,
"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难道没听说过道德对于天地来说有着超越常规的意义。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不是说过“早晨领悟了道,即使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所以道德流传万古,历经百代帝王,都不敢片刻背离它。
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一说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咸通间举进士不第,入天台山修道,仕唐为内供奉,后事王建父子,官至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晚年居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能诗文,尤喜编纂神异故事以阐扬道教。他还注重研究《道德经》,对以往六十家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概括了各家意向和宗旨。著有《广成集》《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道,德。清虚,玄默”以简洁的词语,点明道德具有清净虚无、静默深远的特质,奠定了庄重、深邃的基调。“生帝先,为圣则”,直接表明道德在时间上先于帝王出现,且是圣人遵循的准则,凸显道德的崇高地位;“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则通过描述道德无形无象、难以捕捉的特点,增添其神秘色彩。“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指出至高的道德本是自然无为的状态,但世人却常常陷入困惑;“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给出解决之道,即通过洗涤心灵、平息思虑,明白是非善恶却又保持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普通人虽日常接触道德却浑然不觉,而贤能之士努力践行便能有所成就。“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形象地说明道德如同熔炉铸造万物,无处不在;“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借三皇五帝遵循道德、无为而治的典故,赞美古代圣贤以道德治国的智慧与成就;“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进一步强调能够用心体悟道德的人可成为天下之主,亲身践行道德的人能成为众人中的杰出者。“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笔锋一转,警示美色与权谋可能成为伤害生命、危害国家的祸端;“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再次以黄帝、皋陶为例,说明清静无为、温和恭敬等道德品质的可贵。“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总结道德超越时空与世俗规范,不仅能用于个人修身,更可治国安邦;“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踰绳墨”,通过反问强调道德对于天地运行的重要性;最后引用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表明道德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君王不可片刻背离的准则,深化了诗歌对道德重要性的论述,抒发了作者对道德的推崇与坚守道德的信念。
上一篇:唐·王昌龄《过华阴》
下一篇:唐·岑参《邯郸客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