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异蟪蛄声":蟋蟀鸣叫发出的声音,与那蟪蛄的叫声截然不同,
"听须是正听":要想真正领略这独特的声音,必须得用心专注地去聆听才行。
"无风来竹院":在没有一丝风儿吹拂的静谧时刻,蟋蟀那清脆的鸣声从清幽的竹院之中悠悠传来,
"有月在莎庭":与此同时,皎洁的月光倾洒而下,照亮了那片长满莎草的庭院。
"虽不妨调瑟":蟋蟀的鸣声,即便在人们调试瑟这种弦乐器的时候,也不会对其造成丝毫的干扰,
"多堪伴诵经":而且更多的时候,这悦耳的声音还非常适合陪伴着人们诵读经文,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谁人向秋夕":究竟有谁,会在这充满秋意的夜晚,因为聆听着这蟋蟀的鸣声,
"为尔欲忘形":而深深沉醉其中,甚至达到了忘却自我、浑然忘我的境界呢。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先点明蟋蟀声音独特,需用心倾听。接着描绘在秋夜无风的竹院、有月的莎庭中,蟋蟀声相伴的场景。又提到蟋蟀声既不妨碍调瑟,又适合伴人诵经。展现了秋夜蟋蟀声中的清幽之境,表达诗人对这种环境与蟋蟀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中诗人描绘了微风不起的竹院,以及月光洒在莎草庭院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为蟋蟀的鸣叫提供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背景,衬托出蟋蟀叫声的悦耳以及环境的宁静美好。
3. 分段赏析
首联:“声异蟪蛄声,听须是正听”,诗人开篇直接指出蟋蟀的声音与蟪蛄不同,强调要用心去聆听蟋蟀之声,为全诗定下对蟋蟀鸣声关注与欣赏的基调。颔联:“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描绘了一幅秋夜清幽的画面,没有风的竹院显得格外宁静,月光洒在长满莎草的庭院中。此句虽未直接提及蟋蟀,但为蟋蟀的鸣声营造了一个极具诗意的背景,让读者仿佛能在这清幽之境中听到蟋蟀的叫声。颈联:“虽不妨调瑟,多堪伴诵经”,进一步阐述蟋蟀的鸣声,说它既不会妨碍人们调瑟弹奏,又非常适合陪伴人诵经。这表明蟋蟀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场景,且与高雅的调瑟和虔诚的诵经和谐共处,体现出蟋蟀声的独特韵味与价值。尾联:“谁人向秋夕,为尔欲忘形”,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诗,在秋夜之中,有谁能不为蟋蟀的鸣声而陶醉得忘乎所以呢?此句强化了诗人对蟋蟀鸣声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秋夜蟋蟀声的美好联想。
4. 作品点评
齐己的《蟋蟀》以对比凸显蟋蟀声独特,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勾勒出一幅静谧悠远的画面。寥寥数语间,作者借环境、声音等元素,将对宁静美好的向往表露无遗,让读者心灵仿若被轻轻安抚,沉浸于这份悠然之中,收获内心的平和。
上一篇:唐·白居易《醉游平泉》
下一篇:唐·王维《早朝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