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jiā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zhì
qiān
wèn
guī
lái
tài
chí
gòng
shuí
zhēng
suì
yuè
yíng
bìn
biān

译文

小孩子拉着我的衣服问,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与谁去争夺时光的流逝呢?只是徒然在鬓角增添了白发。

逐句剖析

"稚子牵衣问":小孩子拉着我的衣服问,

# 稚子:儿子;幼子;小孩。

"归来何太迟":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

# 归来:回来。

"共谁争岁月":与谁去争夺时光的流逝呢?

"赢得鬓边丝":只是徒然在鬓角增添了白发。

# 鬓边丝: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都变白了。丝:银发。鬓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家》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归家时与稚子互动的温馨场景。诗中通过稚子天真无邪的提问“归来何太迟”,表达了游子对家庭温暖的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的无奈和感慨。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了深厚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稚子的纯真提问与自己内心深处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成年人面对生活压力和社会现实时的心理变化。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情感表达的层次感,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借物抒情:在“赢得鬓边丝”一句中,诗人借白发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个人的衰老,从而抒发了对逝去光阴的惋惜之情。这种手法使得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归家·一作赵嘏诗》唐代杜牧,这首诗虽短,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游子归家时的情景与心境。首两句“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描绘了家中幼童见到久别归来的亲人时天真无邪地拉扯着衣角询问为何这么久才回来的画面。这里的“牵衣问”不仅表现了儿童纯真的好奇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透露出游子长时间在外漂泊的信息,“何太迟”则直接传达出了家人对于归期漫长的一种埋怨,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家庭成员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后两句“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则是诗人情感的进一步深化与自我反省。“共谁争岁月”一句中,诗人发出了关于时间流逝、人生短暂而自己却未能有所成就的感慨,这种感慨既包含了对过去时光虚掷的懊悔,也蕴含了对未来仍抱有期待的复杂心情;“赢得鬓边丝”则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而导致两鬓斑白的结果,以此来象征人生的沧桑与不易。整体来看,这两句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以及对自身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淡然与无奈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人在追求理想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此诗将亲情的温暖与个人奋斗的艰辛巧妙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华下对菊》

下一篇:唐·薛稷《秋朝览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