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吴洲远":青翠的树木掩映着远处的吴地沙洲,
"青山震泽深":苍茫的山影倒映在幽深的太湖之中。
"无人踪范蠡":再无人追寻范蠡的踪迹,
"烟水暮沉沉":暮色里,浩渺的烟波一片沉寂。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此诗描绘了松江一带碧树连吴洲、青山映震泽的苍莽景致,后又借典故,表达了历史人物的追思之情,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苍茫风貌,也寄寓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贤哲难寻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烟水暮沉沉”以景作结,暮色四合之时,烟雾缭绕的水面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隐逸生活求而不得的怅惘,尽数融入这寂寥的烟水暮色。用典:“无人踪范蠡”一句化用春秋典故,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毅然放弃功名利禄,泛舟江湖。诗人在此感叹如今已无人知晓范蠡的踪迹,表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实则暗含对其隐逸生活的向往。意象组合:“碧树”“青山”两个意象进行组合,将松江的辽阔景象全方位铺陈开来,为下文的历史追思搭建起宏大的自然背景。
3. 分段赏析
“碧树吴洲远”一句,以“碧树”开篇,葱郁的绿树绵延于远方的吴洲,勾勒出松江一带的苍茫辽阔。“碧”字赋予树木鲜活的色彩,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生机;“远”字则让读者仿佛看到树木在天地尽头与吴洲相接,既点明地域特征,又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为怀古之情埋下伏笔。“青山震泽深”承接上句,“青山”巍峨耸立,与前句的“碧树”相映成趣。“震泽”即太湖,诗人以“深”字形容其浩渺无垠,展现出松江周边山水相依的壮阔景观。这两句通过“碧树”“青山”的意象组合,将松江的辽阔景象铺陈开来,为下文的历史追思搭建起宏大的自然背景。“无人踪范蠡”一句化用春秋典故,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毅然放弃功名利禄,泛舟江湖。诗人在此感叹如今已无人知晓范蠡的踪迹,表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实则暗含对其隐逸生活的向往。在现实的功名利禄与范蠡的超然洒脱之间,诗人流露出对自由闲适、远离尘世纷扰生活的憧憬,借古喻今,抒发内心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烟水暮沉沉”以景作结,暮色四合之时,烟雾缭绕的水面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隐逸生活求而不得的怅惘,尽数融入这寂寥的烟水暮色。全诗在这苍茫氛围中戛然而止,余韵悠长,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