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wēi
gāo
lín
chén
āi
xiāo
sàn
gěng
gěng
xīn
wèi
píng
chén
chén
fāng
bàn
jīng
cháng
diàn
lěng
jué
chóu
bìn
huàn
shuí
néng
dāng
yǒu
yíng
jīn
tàn

译文

微微细雨飘洒于山林之上,空气中的尘埃都消散了。我的心中烦躁不安,难以平静,在这深沉的半夜中。惊觉床上的竹席已经凉了,忽然发现因为发愁我的鬓发已经变白。谁能在这样的夜晚,没有满怀的慨叹呢。

逐句剖析

"微雨洒高林":微微细雨飘洒于山林之上,

"尘埃自萧散":空气中的尘埃都消散了。

# 尘埃:飞扬的灰土。

"耿耿心未平":我的心中烦躁不安,难以平静,

"沉沉夜方半":在这深沉的半夜中。

"独惊长簟冷":惊觉床上的竹席已经凉了,

# 簟:竹席。

"遽觉愁鬓换":忽然发现因为发愁我的鬓发已经变白。

# 遽:突然。

"谁能当此夕":谁能在这样的夜晚,

"不有盈襟叹":没有满怀的慨叹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夜感怀》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深秋雨夜为背景,勾勒出萧瑟寂寥的意境。诗歌运用听觉描写强化雨夜氛围,以“二十载戎马”与“山河破碎”的时空对照深化主题,展现诗人身处乱世却心系天下的士人情怀。全诗语言凝练含蓄,情感沉郁顿挫,让人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雨夜感怀》是韦应物疑作于任滁州刺史期间。时值中原兵乱未息,诗人独居滁城官舍,值夜雨连绵之际,寒夜孤灯下,诗人推窗听雨,见林叶簌簌如泣,恍然惊觉二十载戎马生涯已逝,而山河破碎、黎庶凋敝之状未改,遂以冷雨为墨,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雨夜图景。“洒”字既状雨丝纷落之态,又暗含愁绪弥漫之意;“萧散”二字既写雨后尘埃落定的物理状态,又隐喻心绪从纷扰归于澄明。高林与微雨形成空间纵深感,“自”字凸显自然净化的力量,为全诗奠定清寂基调。​“耿耿心未平,沉沉夜方半”​运用叠词强化情感张力。“耿耿”状心事萦绕之态,“沉沉”显夜色浓重程度,二字平仄相协形成声韵顿挫。时间节点“夜方半”暗含辗转难眠的漫长感,室内外的明暗对比投射出诗人内心的焦灼与孤独。​“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通过触觉感知深化孤寂体验。“惊”字突显寒意侵袭的突然性,“遽”字强化岁月流逝的恍惚感。竹席的冷与鬓发的白构成感官通感,个体生命的衰老与永恒的寒夜形成对照,暗含对宦游生涯的疲惫。“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以反问收束全篇。“谁”与“不”构成双重否定,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世性的人生感慨。“盈襟叹”三字浓缩了前文所有意象,将自然界的微雨、长夜、寒簟转化为心灵世界的风雨,展现士大夫在乱世中特有的忧患意识与生命觉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似仄律。(“独惊”二句)衰年之人,往主有是感,少壮者不能解。

不详近藤元粹《韦苏州集》

# 只是情深,非关语妙。(参评本)

明袁宏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

下一篇:唐·张谓《别睢阳故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