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迎晓月":仙鹤迎着晓月,发出清越的叫声,
# 清音:清越的声音。
"愁思立寒蒲":它静静立在蒲草之中,像是有深深地忧虑。
# 寒蒲:蒲草。
"丹顶西施颊":它那丹顶像是西施绯红的双颊,
# 西施:古代美女名。
"霜毛四皓须":它那白色的羽毛像是商山四晧的胡须。
# 四皓:秦末汉初的四个老人,因长期隐居商山,简称四皓。
"碧云行止躁":它既没有碧云的浮躁,
# 躁:性急,不冷静。
"白鹭性灵粗":也没有白鹭性灵粗糙的缺陷。
"终日无群伴":终日没有同类与它作伴,
"溪边吊影孤":只能在溪水边形影相吊。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愁思立寒蒲”一句将鹤拟人化,赋予鹤“愁思”这一人类的情感,把鹤孤独地站立在寒蒲边的姿态,描绘得仿佛带有人类的忧愁思绪,使鹤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比喻:“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以西施红润的双颊比喻鹤的“丹顶”,以四皓斑白的长须比喻鹤的“霜毛”。这两个比喻十分精妙,从色彩和形态上生动地描绘出鹤的外形特征,使鹤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鹤与碧云、白鹭进行对比。碧云的“行止躁”和白鹭的“性灵粗”,突出了鹤的沉静、高雅和灵性,通过对比,鹤的独特品质更加鲜明,表达了诗人对鹤的赞赏与喜爱。动静结合:“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中,“清音”是动态的声音描写,鹤的鸣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立寒蒲”则是静态的描写,描绘出鹤孤独站立在寒蒲边的姿态。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既表现出清晨的宁静,又通过鹤的声音和姿态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感官描写:“清音迎晓月”是从听觉角度写鹤鸣,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鹤清脆的叫声;“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鹤的外形,让读者能够看到鹤鲜艳的丹顶和洁白的羽毛。视听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鹤的特点,使读者对鹤的形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感受。托物言志:诗中通过对鹤的细致描写,如“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描绘鹤的孤独忧愁之态,“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刻画鹤的高雅美丽外形,“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以对比突出鹤的沉静灵性,“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强调鹤的孤独无伴,诗人借鹤这一形象,实则是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志向。诗人以鹤自比,将自己的高洁志行、孤独寂寞以及曲高和寡的情感寄托于鹤的形象之中,借鹤来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高尚情操,以及因志向高远而难觅知音的孤独之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清音”直接点出鹤鸣的清脆悦耳,仿佛在寂静的清晨奏响了一曲乐章。诗人用“迎晓月”描绘出鹤在黎明时分,迎着尚未落下的晓月发出叫声的画面,以声衬静,将清晨的静谧与鹤鸣的清脆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划破长空的鹤唳。“愁思立寒蒲”则侧重于对鹤神态的刻画。“愁思”二字赋予了鹤人的情感,使鹤具有了一种忧郁、深沉的气质。“立寒蒲”描绘出鹤孤独地站立在寒冷的蒲草边的姿态,一个“立”字,生动地表现出鹤的沉稳与安静,而“寒蒲”不仅点明了环境的寒冷与荒凉,更烘托出鹤的落寞与孤寂,从神态上传递出一种清冷、忧愁的氛围。颔联“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这两句诗主要从色彩方面对鹤进行描写,运用了精妙的比喻。“丹顶”是鹤头顶那鲜艳的红色,诗人将其比作西施红润的双颊,“丹”与西施脸颊的红润相互映衬,不仅突出了鹤顶颜色的鲜艳,还赋予了鹤一种如西施般的柔美与娇艳。“霜毛”指鹤洁白如雪的羽毛,诗人把它比作商山四皓斑白的长须,“霜”字强调了羽毛的洁白,如同霜雪一般,与四皓须的白色相呼应,使鹤的白色羽毛更显纯净、高雅。通过这两个比喻,鹤的形象在色彩上更加鲜明,红色的顶与白色的毛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让鹤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颈联“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此联运用对比手法,以碧云的“行止躁”和白鹭的“性灵粗”来展示鹤的品质。碧云在天空中飘荡,给人一种浮躁、不安定的感觉;白鹭通常被认为在性情和行为上比较粗率。而鹤与它们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更突出了鹤的沉静、高雅和灵性。诗人借对碧云和白鹭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鹤在品性上的独特与优越,进一步强化了鹤在读者心中的美好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鹤这种品质的赞赏与向往。尾联“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这两句直接描写鹤的生活状态,“终日”强调时间之长,鹤一整天都没有同伴相伴,只能在溪边独自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吊影孤”三个字将鹤的孤独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吊”字更增添了一种凄凉、落寞的意味。诗人通过对鹤孤独生活的描写,借鹤自喻,表达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同鹤一般,因品性高洁、志向远大而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只能独自面对人生的孤独与寂寞,抒发了一种曲高和寡的感慨,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从单纯的咏物转向了对人生境遇和个人志向的思考与表达。
上一篇:唐·柳棠《答杨尚书》
下一篇:唐·李群玉《自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