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不事来游宦":放弃了田园生活,才踏上这宦游之路,
"故国谁教尔别离":是谁让你与故国分离,独自漂泊异地。
"独倚关亭还把酒":独自倚着关隘的亭榭,手中还握着酒杯,
"一年春尽送春诗":一年的春光已然耗尽,且写下这首送春的诗。
# 诗:一作时。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宦游思乡题材的七言绝句。通过写暮春关亭独酌、作送春诗之景,叙弃田园、离故国的宦游经历,表达时光流逝之慨、背井离乡之无奈与思乡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田园不事来游宦”,以“田园”的安宁自在与“游宦”的奔波劳碌相对照,暗含对人生选择的矛盾感,凸显放弃闲适、投身仕途的复杂心态。反问:“故国谁教尔别离”以“谁教”的反问,替代直接的抱怨或抒情,将对离乡的困惑、对命运的追问藏于问句中,更显深沉蕴藉。意象组合:“田园”“故国”“关亭”等地点的转变,从理想中的家园到现实中的漂泊驿站,勾勒出诗人的情感轨迹,让思乡之愁、宦途之叹在场景叠加中自然流露。细节描写:“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诗”中,“把酒送春”的细节,让眼前的亭台、手中的酒杯、笔下的诗句,与逝去的春光、遥远的故国、漫长的宦途交汇,营造一种岁月流逝、天涯孤旅的苍茫感。
3. 分段赏析
“田园不事来游宦”:点明了自己放弃田园生活、投身仕途的选择,字里行间暗含对自在农耕生活的怀念,本可安于田园,却为何奔波于宦途?“故国谁教尔别离”:以反问语气深化情感,“故国”意象唤起对家乡的眷恋,而“谁教”二字则流露出对离乡仕宦的困惑与反思,仿佛在追问,是谁让自己与故土渐行渐远?两句形成对比,既交代了人生轨迹,又埋下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独倚关亭还把酒”:“独倚关亭”勾勒出诗人孤身一人倚靠在关隘亭榭的画面,“独”字凸显出宦游途中的孤寂;“还把酒”则以一个克制的动作替代直白抒情,举杯的姿态里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时光的叹惋。“一年春尽送春诗”:以“春尽”的时令节点,将个人处境与自然时序结合,春光将尽,如同人生中一段旅程的落幕,而诗人以“送春诗”作结,既是对春光的告别,也是对自身宦游生涯的感慨。关亭与春尽意象叠加,形成一种苍茫感,让情感在含蓄中更显深沉。
上一篇:唐·韦应物《射雉》
下一篇:唐·王涣《惆怅诗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