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shān

朝代:唐作者:张乔浏览量:2
shuí
jiāng
tiān
jiàn
xuē
chū
tiān
fēng
zhòng
shuǐ
bèi
liú
shān
xiāng
xiàng
chóng
shù
nián
qīng
ǎi
jiā
bái
yún
nóng
pén
qīng
qián
qiū
lóng

译文

是谁用倚天剑,削成这样高耸陡峭的华山。众多的水流都逆向急速地流淌着,周围的山峦一座座相互对峙,重重叠叠。树木与青色的雾气相互交融、粘连在一起,岩缝中夹着厚厚的白云。一夜倾盆大雨之后,山前水潭的瀑布好似惊人的巨龙。

逐句剖析

"谁将倚天剑":是谁用倚天剑,

# 倚天:靠着天。形容极高。

"削出倚天峰":削成这样高耸陡峭的华山。

"众水背流急":众多的水流都逆向急速地流淌着,

"他山相向重":周围的山峦一座座相互对峙,重重叠叠。

"树黏青霭合":树木与青色的雾气相互交融、粘连在一起,

"崖夹白云浓":岩缝中夹着厚厚的白云。

"一夜盆倾雨":一夜倾盆大雨之后,

"前湫起毒龙":山前水潭的瀑布好似惊人的巨龙。

# 毒龙:凶恶的龙。,湫:深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华山》是唐代张乔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华山景物的描写,呈现了其雄伟的自然风貌。诗中出现的倚天剑和倚天峰,象征着英雄的力量和无畏精神。诗中对湍急水流以及山林、崖壁与云雾交错景象的刻画,形成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面。然而,诗的结尾则显露出一丝担忧,暗示着自然力量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整首诗以华山为背景,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相融合,既展示了自然的壮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张乔(?~?),唐代诗人。字伯迁,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他曾隐居九华山苦学,与许棠、张蠙、周繇并称“九华四俊”,与许棠、郑谷等东南才子并称“咸通十哲”。其作诗好苦吟,追求格律工整,擅作景语,韵律和谐,字句工丽。诗歌风格多样,既有瘦寒孤冷之美,又有悲怆奇崛的意境。代表作品有《华山》《越中赠别》《秋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对华山雄伟险峻的山势、独特的水流、云雾缭绕的山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华山雄伟壮丽景色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将华山比作是被倚天剑削出的倚天峰,生动形象地突出华山的雄伟险峻,展现华山如利剑直插云霄的气势。虚实结合:“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生动描绘出华山周边水流湍急背山而流,以及群山相互对峙重叠的景象,是实实在在的山水实景刻画;“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细腻展现了华山树木与青霭相连、山崖间白云浓厚的画面,真切呈现出山间清幽静谧之美;而“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则融入了虚写成分,诗人想象深潭因大雨而波涛涌动,仿佛惊动了栖息其中的毒龙。将眼前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相结合,以实生虚,丰富了诗歌意境,强化了诗人对华山雄伟壮丽景色的赞美与惊叹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奇绝的想象起笔,以“倚天剑”喻“倚天峰”,瞬间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华山直插云霄的雄伟姿态。“倚天”二字,强调了峰之高峻,仿若与天相接,让人不禁联想到此峰定是峭壁陡立,险峻非凡。此问如天外飞笔,凭空而来,为全诗奠定了雄奇壮丽的基调,唤起读者对华山奇景的强烈好奇。颔联:诗人视角自山巅下移,聚焦于奔腾的众水与连绵的他山。“众水”与“他山”,本是世间山川常见之景,然而,诗人却通过“背流”和“相向”这两个精妙的短语,将华山之奇展现得淋漓尽致。“相向”,意即相对、面对,莲花、落雁、朝阳、五云诸峰环绕在玉女峰四周,恰似众星捧月,连绵不绝,共同构成了华山那独具特色的“他山相向重”的山势,尽显磅礴大气。而“背流”,意为逆向而流,华山诸峰,径流交错,当它们纷纷奔腾涌入山谷之时,水流方向各异,或南或北,或东或西,形成了华山独有的“众水背流急”的水势,尽显灵动与活力。颈联:诗人视角进一步降低,却将观察的细致度大幅提升。此时,诗人捕捉到树间缭绕的青霭与崖间簇拥的白云,着重描绘其青、白之色,与葱郁的树色、苍劲的崖色相映成趣。青霭似与树木粘连融合,白云于崖间浓密堆积,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仿若仙境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华山这清幽而神秘的美景之中。尾联:此联所呈现的景事,相较于其他三联,更显精致细腻。此时,诗人的视野已从极高之处降至极低之所,从极远之境回归至极近之地。不仅如此,前三联皆为实实在在的描写,而此联中,诗人巧妙地融入了想象虚构的成分。当诗人目睹一夜倾盆大雨过后的“前湫”时,突发奇想:这平日里平静的深潭,经此暴雨洗礼,此刻想必波涛翻涌,那潜藏于其中的毒龙,是否也会因此而被惊动?此联不仅使诗歌开篇的壮奇融入了幽奇之美,还巧妙地为以空间景物描写为主的全诗增添了时间感,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昌符《赠同游》

下一篇:唐·方干《晓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