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河边绾柳条":离别的人在河边系着柳条,
"千山万水玉人遥":千山万水相隔,那人遥远。
"月明记得相寻处":明月记得曾一同寻访的地方,
"城锁东风十五桥":东风吹过锁住的城门和十五桥。
唐代诗人
张乔(?~?),唐代诗人。字伯迁,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他曾隐居九华山苦学,与许棠、张蠙、周繇并称“九华四俊”,与许棠、郑谷等东南才子并称“咸通十哲”。其作诗好苦吟,追求格律工整,擅作景语,韵律和谐,字句工丽。诗歌风格多样,既有瘦寒孤冷之美,又有悲怆奇崛的意境。代表作品有《华山》《越中赠别》《秋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怀人诗,借“折柳送别”“千山阻隔”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与故人离散的遗憾,通过“月明忆旧地”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往昔友情的深切怀念与物是人非的怅惘。诗中“城锁东风十五桥”既暗含对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怀,又以“锁”字隐喻战乱年代人际往来的阻隔,在简练的景物描写中传递出深沉的离愁别绪。
2. 分段赏析
“离别河边绾柳条”:首句以“离别”直接点明事件场景,河边折柳是古人送别时的典型动作,“绾”字通过编织柳条的细节动作,既暗示了离别的仪式感,又暗含挽留之意。柳条的柔韧与离别者内心的纠结形成呼应,为全诗奠定思念基调。“千山万水玉人遥”两句是离别后的感慨。“千山万水”不是真的数有多少山多少水,而是说朋友离得太远了,隔着重重山峦和条条江河,根本看不见影子。这里的“玉人”不是说长得漂亮的人,而是诗人对好朋友的尊称,就像我们会说“我的好朋友”一样,但用“玉人”显得更亲切、更珍贵。诗人站在原地,望着朋友离去的方向,心里想着:“你现在是不是也在望着我这边?”可不管怎么望,中间都隔着这么多山山水水,根本见不到面,这种距离感让思念变得更重了。“月明记得相寻处”:第三句以“月明”营造静谧的回忆氛围,月光成为触发记忆的媒介。“记得”二字将视角从当下拉回过去,通过今昔场景的对比,既凸显了当下孤独感,又暗示了往昔相聚的温馨。“城锁东风十五桥”:末句“城锁”暗含人际阻隔的隐喻,东风本是自然现象,却被“锁”字赋予禁锢感,与“十五桥”的具象地标形成虚实结合。桥作为连接符号,此刻却成为阻隔的象征,既呼应首句的离别场景,又以景结情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 唐人绝句,有意相袭者,有句相袭者……张乔《寄维扬友》云“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杜牧《怀吴中友》“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此皆意相袭者。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此似寄妓之作。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俱妙在后二句,前二句并俗。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张乔《寄维扬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解颐新语》谓:“扬有二十四桥,乔盖想故人之居当过其半,乃知诗人无虚语。”予谓此真百泉魔语也。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下二句偷“梦中不识路,何以慰故里”,无迹。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上一篇:唐·张乔《登慈恩寺塔》
下一篇:唐·李咸用《早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