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初生":人刚刚出生的时候,
"日初出":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上山迟":成长像上山一样缓慢,
# 迟:缓慢。,上山:上山、下山:比喻人生成就迟而衰老快,短短数十年一无是处。
"下山疾":退步与衰弱却像下山一样非常迅速。
# 疾:迅速。
"百年三万六千朝":一百年不过三万六千个白天,
# 百年:指人寿百岁。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夜里分将强半日":夜里又分去了大半日。
# 强半:大半,过半。,分将:分去。
"有歌有舞须早为":有歌有舞还需早早享受,
# 须早为:一定要及早进行。须:必得,应当。
"昨日健于今日时":因为我们的身体只会一天不如一天。
"人家见生男女好":别人都说有了子女好,
# 人家见生男女好:“人家”二句:意谓“新人赶旧人,世事日日新”,是人生易老的形象说法。
"不知男女催人老":却不知道有了儿女,才让自己早早老去。
# 催:催促,促使。
"短歌行":唱着《短歌行》,
"无乐声":没有令人快乐的声音。
# 无乐声:没有令人快乐的声音。指《短歌行》的曲调歌辞都带着伤感哀愁的意味,叫人听了郁郁不乐。无:没有,与“有”相对;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杂言诗,也是一首人生哲理诗。描绘了生命如朝阳初升却疾速西沉的自然规律,隐喻人生壮盛短暂、衰老迅猛的无奈,直击时光流逝的残酷本质,蕴含“及时行乐”的劝诫,道尽对生命荒诞本质的彻悟与悲悯,体现了唐代社会衰颓背景下民众对生存困境的集体喟叹。
2. 写作手法
比喻:此诗善用比喻,以自然意象道尽人生况味。“人初生,日初出”以朝阳初升喻生命伊始,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上山迟,下山疾”巧用登山下山之速差,将人生成长之缓与衰老之迅形成强烈反差,道尽生命无常的苍凉,使全诗在明快节奏中透出深沉哲思。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上山迟,下山疾”作比,用登山时缓慢上行与急速下山的过程,巧妙类比初生小儿成长的循序渐进、初升太阳的缓缓升起,以及人步入衰老时的迅速变化、太阳落山时的转瞬即逝。诗人借此生动展现人生从壮盛走向衰老、事业从成功滑向败落的过程,其精准的概括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事实上,从客观角度看,成长的历程往往比衰老更为漫长,但诗人却更敏锐地感知到衰老的迅速,这种主观感受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情感色彩。接下来的五、六句,诗人通过精确的计算,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假设人能活到百岁,换算下来也不过三万六千个日夜,而其中大半时光都被黑夜笼罩。这一观念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早在两晋时期,葛洪就在《抱朴子·内篇·勤求》中细致推算过人生可用时间。他指出,在百年光阴里,除去疾病缠身、幼年懵懂、老年昏聩等无法有效利用的时段,真正能享受“喜笑平和”的美好岁月,不过五六十年,而且实际上能活到百岁的人,更是万里挑一。如此阐述,将人生短暂的本质展露无遗。诗歌前六句采用入声韵,充满民间俗谚的质朴风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道理,发人深省。七、八句则在此基础上,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鉴于衰老速度之快,“昨日健于今日时”,今日的身体状况已不如昨日,因此应当尽情享受生命,抓住当下,能歌则放声高歌,能舞则尽情起舞。这种态度虽看似消极,但也蕴含着积极意义,适度的歌舞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可愉悦身心,有益于健康。诗歌九、十句看似话题突然转向生儿育女,与前文内容看似脱节,实则是从另一个维度深入探讨人生易老的主题。生儿育女固然是人生乐事,但随着儿女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在岁月流逝中悄然老去。儿女的成长进程,恰恰是父母衰老的催化剂,这一描述紧扣主题,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内涵。最后两句改用平声韵,以简短语句缓缓吟唱,余音袅袅,再次呼应主题,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沿用乐府旧题,却与旧题专言及时行乐略有差异。诗人在倡导及时行乐之外,着重强调人生本无乐趣可言,生儿育女只会增添人生的负担,加速人走向衰老与死亡。它映射出当时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和传统意识的瓦解,并非是颓废思想的宣泄,而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彻悟与辛辣讽刺。理解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抓住全诗主题的关键所在。
# 古乐府当学王建,如《凉州行》《促刺词》《古钗行》《精卫词》《老妇叹镜》《短歌行》《渡辽水》等篇,反复致意,有古作者之风,一失于俗则俚矣。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刘(须溪)云:妙合人意,结语更妙。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哀音苦调,语至切迫。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云:说透人情是乐府本色,然去汉魏不啻径庭。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语直而意不尽,本领自雅。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读此使人不敢乐,又不敢不乐,顾何以为行乐计耶?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浑沦太朴。
清金圣叹《选批唐诗》
# 古乐府神理(首二句下)。读此辞,觉世人一生碌碌为儿孙作马牛者,真痴绝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下一篇:唐·孟云卿《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