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五云溪上舟":我们在五云溪上同乘一舟,相视一笑,
"跳丸日月十经秋":可岁月如跳动的丸石,已过了十个春秋。
"鬓衰酒减欲谁泥":如今我鬓发渐白,对酒的兴致也渐渐减退,纵有愁绪又能向谁倾诉,
"迹辱魂惭好自尤":宦途之上行迹蒙羞,内心愧疚,只能反复自我责备。
"梦寐几回迷蛱蝶":多少次在梦中,我陷入庄周梦蝶般的虚幻迷茫,
"文章应解伴牢愁":唯有写些文章,才能陪伴我这如屈原般深沉的牢愁。
# 解:一作广。
"无穷尘土无聊事":世间满是尘土纷扰的无聊俗事,
"不得清言解不休":若不能与你畅快清谈、解我心忧,这满心的烦闷,怕是永远无法罢休。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诗。全诗描绘了诗人回忆与友人同游五云溪的过往,感慨十年光阴如跳丸飞逝,展现自身鬓发渐衰、酒兴减退,因宦途遭际而觉行迹蒙辱、内心愧疚的状态,抒发了对尘间冗杂之事的厌烦,渴望与友人清谈解惑,显示出宦途失意的郁结与对友人的惦念。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将十年光阴比作“跳丸”(弹跳的丸石),把抽象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具体的丸石跳跃,生动展现时光飞逝的动态感,让十年岁月的倏忽而过,通过“跳丸”这一形象,直观传递给大众,强化岁月匆匆、世事变迁的感慨。用典:“文章应解伴牢愁”,化用屈原《九章》相关内容。屈原遭奸人排挤,被楚怀王贬谪,在困境中写下《九章》,借诗文抒发内心深沉的愁苦、对自身境遇的悲叹。诗中“伴牢愁”援引此典故,是借屈原被贬的经历,暗示自己因受排挤外放地方、宦途失意的相似境遇,让个人的宦途郁结,与历史名人的悲苦产生共鸣,将个人的失意之愁,融入更宏大的文化与历史语境,使情感抒发更具厚重感,增添诗作的文化底蕴,让人能从历史关联中,更深刻体会诗人仕途坎坷的痛苦与借文消愁的心境。白描:“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诗句以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出曾经在五云溪上乘舟一笑的场景,以及如跳丸般快速流逝、历经十个春秋的时光,不加过多修饰,直接呈现事件与时间流逝,简洁明快地营造出岁月悠悠的氛围,让往昔画面与时光流转之感清晰浮现。直抒胸臆:“无穷尘土无聊事,不得清言解不休”,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对世间无穷无尽、如同尘土般无聊的俗事的感慨,以及渴望得到清雅言论来解脱烦忧、否则难以罢休的心境,将内心的烦闷与精神困境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展现晚唐文人在尘世纷扰中的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以回忆开篇,“一笑五云溪上舟”勾勒往昔与友人同游五云溪的画面,“一笑”藏着曾经的快意。“跳丸日月十经秋”化用张籍“日月如跳丸”之喻,把十年光阴比作弹跳丸石,将抽象时间具象化,直观呈现岁月飞逝,为全诗奠定怀旧又带沧桑的基调,引出下文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颔联:“鬓衰酒减欲谁泥,迹辱魂惭好自尤”,“鬓衰酒减”写自身衰老之态与对酒意兴阑珊,“欲谁泥”显示孤独无依;“迹辱魂惭”道宦途遭际带来的屈辱、愧疚,“好自尤”是只能自我归咎。两句因果对仗,因宦途坎坷,才有身心的衰颓与自省,深刻抒发仕途失意的郁结,显示出人生的无奈与怅惘。颈联:“梦寐几回迷蛱蝶,文章应解伴牢愁”,化用庄周梦蝶典,写梦境中陷入虚幻迷茫,映射现实里心境的混沌;“文章应解伴牢愁”借屈原《九章》“伴牢愁”典,直言文章可慰藉深沉愁苦。两句虚实互相映照,虚写梦境迷茫,实抒现实愁绪,以典故添含蓄厚重,强化内心的寂寥与对文字寄情的依赖。尾联:“无穷尘土无聊事,不得清言解不休”,“无穷尘土无聊事”厌弃尘间繁杂俗务,尽显对宦途琐事的烦闷;“不得清言解不休”直陈渴望与友人清谈解惑,化用典故后情感更显强烈。以对尘事的厌烦衬对知音的渴求,收束全诗,将宦途失意后的孤独、盼慰藉的心境,推向更浓的层次。
上一篇:唐·杜牧《池州清溪》
下一篇:唐·杜牧《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