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bié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pīng
pī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dòu
kòu
shāo
tóu
èr
yuè
chū
chūn
fēng
shí
yáng
zhōu
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扬州城春风中的十里长街,卷起珠帘卖俏的女郎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逐句剖析

"娉娉袅袅十三余":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 十三余:言其年龄。,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豆蔻梢头二月初":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 豆蔻: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城春风中的十里长街,

# 春风十里扬州路:“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卷上珠帘总不如":卷起珠帘卖俏的女郎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 不如:比不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别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中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绝世容颜,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开篇即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第二句借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则巧妙地运用星辰环绕明月之比,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语言语言精炼而有力,挥洒间尽显自如,情感真挚明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乃唐代诗人杜牧于公元835年,即大和九年所创作。当时作者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一职擢升为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扬州歌妓之美的七言绝句,着重颂扬她为扬州群芳之首。首句勾勒其曼妙身姿与青春丰韵;次句则以花喻人,突显其娇小可人。后两句更以众星拱月之比,强调在扬州众多佳丽中,唯有她独占鳌头。全诗由女子延伸至花朵,再由花及春城繁华,最终回归至这位美人,构思巧妙。全诗在表达情感时,未用一“你”字言情,未着一“女”字赞人,甚至避开了“花”、“美”等描绘之辞,却能将风流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手法高妙,强弱对比鲜明,语言精炼而灵动,挥洒之间尽显自如,情感真挚而明快。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以初春时节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和娇小秀美。这种比喻手法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地传达了女子的美丽与纯真。对比:通过“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两句,诗人将扬州路上的繁华与众多佳丽进行对比,突显出所赠别女子的独特美丽。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突出。渲染: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描写扬州城的繁华盛景,用“春风十里”描绘出扬州的热闹与富丽,车水马龙、歌楼舞榭林立,营造出一种繁华喧嚣的氛围。接着,诗人用“卷上珠帘总不如”进行对比,突出这位女子的美丽远胜于扬州城中所有珠帘后的美人。这种渲染不仅突出了女子的绝世容颜,更衬托出诗人对她的深情厚意和惜别之情,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这位歌妓的赞美和不舍。白描:诗人以简洁凝练的语言,直接描绘女子的身姿和容颜,如“娉娉袅袅十三余”,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美好形象。这种白描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质朴自然,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3. 分段赏析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两句诗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青春少女的美丽画卷。少女身姿轻盈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诗人以“娉娉袅袅”四字,便生动地描绘出少女的身姿,而“十三余”则巧妙地透露出她的年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却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那美丽的倩影,感受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豆蔻花,“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而“豆蔻梢头”四字,又暗自与“娉娉袅袅”相呼应,使得整个比喻更加完美无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少女比作豆蔻花,既形象又贴切。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不仅展现了扬州的繁华与美丽,更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少女的独特魅力。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她在幕僚诗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扬州,经济文化鼎盛,时有“扬一益(益州)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的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极为巧妙,它不仅强化了“总不如”的结论,更将扬州的繁华气象一并展现。诗人以压低扬州所有美人的美来突出一人之美,使得这位少女的美丽更加引人注目。而这种“强此弱彼”的写法,也显得自然入妙,与前面的比喻手法相得益彰。

4. 作品点评

杜牧的这首《赠别二首(其一)》,从描绘意中人的风姿,到以花为喻,再到勾勒出春城的繁华闹市,最后又以闹市中的美人来反衬意中人的独特之美,仅用二十八个字便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文学艺术的核心在于创新,因循守旧是没有生命力的。即使是比喻和形容,也需要独具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牧之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刘孟熙谓:《本草》云:“豆蔻未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牧之诗本咏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经事人,如豆蔻花之未开耳。此为风情言,非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厌之,以为“绿叶成阴”矣,何事入咏乎?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牧之诗:“婷婷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桂海虞衡志》云),读此,始知诗人用“豆蔻”之目。

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

# 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谓少女之娠也。升庵误会“少而娠”之语,添出“求嗣”一案,可笑。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寒食前有怀》

下一篇:唐·于濆《山村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