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登画船":伴随着笙歌,人们登上了华丽的画船,
"十日清明前":此时距离清明节还有十天的时间。
"山秀白云腻":山峦秀丽,白云如同细腻的油脂般漂浮着,
"溪光红粉鲜":溪水波光粼粼,泛着红粉般鲜艳的光泽。
"欲开未开花":花儿正处于想要开放却还没有完全开放的状态,
"半阴半晴天":天气半阴半晴,恰到好处。
"谁知病太守":谁能想到我这个生病的太守,
"犹得作茶仙":还能够成为这茶山中的“茶仙”。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分段赏析
《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首联“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点明了时间和事件。在距离清明还有十天的时候,宾客们伴随着笙歌登上了画船。“笙歌”营造出一种欢快、热闹的氛围,暗示了此次聚会的愉悦气氛,也为后文描写春日美景做了铺垫。颔联“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描绘了茶山周围的山水景色。山峦秀丽,白云如同细腻的油脂般漂浮其上,给人一种柔和、优美的感觉;溪水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泛着红粉般的光泽,鲜艳夺目。这两句诗从视觉角度出发,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春日山水的明媚与秀丽,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美之情。颈联“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进一步描写了春日的独特景致。花儿正处于即将开放却还未完全绽放的状态,充满了生机与期待;天气则是半阴半晴,既没有烈日的暴晒,也没有阴沉的压抑,恰到好处。这两句诗通过对花和天气的细致描绘,细腻地表现了春天那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又略带含蓄的特点,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春光的喜爱和欣赏。尾联“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笔锋一转,点明了诗人自己的状态。谁能想到身为病中的太守,却还能在这春日茶山中成为“茶仙”,享受品茶的乐趣。“谁知”一词带有一种意外和自嘲的意味,而“犹得”则表现出诗人虽然身体抱病,但依然能够从品茶和欣赏美景中找到慰藉,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