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繁华委逝川":杜鹃舍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
# 委:舍弃,丢弃。,国:故国。
"羽毛飘荡一年年":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他山叫处花成血":在异乡啼叫,花朵仿佛都被染成了血红色,
#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旧苑春来草似烟":可春天来到,旧时的花园草木依然茂盛。
# 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雨暗不离浓绿树":雨幕昏暗,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
# 离:分开。,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月斜长吊欲明天":夜幕初开,它迎着将亮的天空肃然鸣叫。
# 欲:想要。,吊:悬挂。,长:通“常”,持续,经常。
"湘江日暮声凄切":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
# 凄切:凄凉悲切。,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愁杀行人归去船":使归家的行船上的旅人悲愁至极。
# 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了杜鹃持续悲鸣的情态,突出其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也折射出诗人仕途失意、远离故乡的忧愤与痛苦。
2. 写作手法
夸张:“他山叫处花成血”运用夸张,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比喻:“旧苑春来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比作烟,写出了草木荣生,含烟吐雾的景象,形象生动。反衬:“旧苑春来草似烟”一句,借春草的茂盛与青葱拂郁反衬杜鹃的哀鸣无应,以自然界的欣欣向荣映照子规的孤苦悲切,表现出万物自若、人情冷漠的意趣,构思新颖,想象独特。正侧面结合:诗人既有正面摹写子规啼鸣的直观画面,如“湘江日暮声凄切”,直接刻画暮色中杜鹃哀啼的凄怆之声;又有侧面烘托深化情感,如“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借蜀国繁华消逝的传说与羽毛飘零的意象,暗写子规孤寂漂泊的命运。这种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既让形象具体可感,又使哀愁氛围层层加深。虚实结合:如颈联“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实写雨中月下子规不离绿树、彻夜悲鸣之景;如颔联“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虚写子规他乡啼血染红山花的幻象,对比故园春草朦胧的旧影。一实一虚间,将漂泊之苦与故园之思融为一体,使情感表达更加厚重。渲染:诗中紧扣杜鹃啼声凄切的特点,反复渲染悲情。如“花成血”借典故强化哀音,“草似烟”营造朦胧氛围,“雨暗”“月斜”设定凄凉背景,末句更将鸟声与人愁相融,深化情感,意境哀婉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以蜀国传说开篇,将杜鹃的飘零身影置于繁华消逝的背景下,暗示其年复一年的孤苦无依,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传说中蜀王化为杜鹃,哀啼不止,这种悲剧性的想象正是因子规鸣声凄厉,激发古人将其人格化的联想。诗人在此承袭旧说,又借“羽毛飘荡”暗示它无根无依、飘零四方的命运,从而映射出自己在流寓中的孤独漂泊。颔联“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运用夸张想象,将山花红艳比作子规啼血染成,借传说中“口啼见血”的形象强化视觉冲击力,增强了悲怆氛围。而“旧苑春来草似烟”则以迷蒙春草反衬子规的悲哀无着:即便它满腹哀鸣,春天仍照旧回到旧园,草木荣生、欣欣向荣,丝毫未受感动,愈显人情冷漠、物我两忘的凄凉。“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一远一近,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杜鹃啼叫无门、流落异地的悲惨命运。颈联“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描绘杜鹃啼叫之恒久不息。无论是阴雨迷蒙、绿树成荫的白日,还是月斜西天、即将破晓的长夜,它都执著哀鸣,不知疲倦,不改其情。这里,诗人既用写实笔法描摹杜鹃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又赋予它强烈的情感意志,几近人格化,使子规成为情感的象征与载体。诗人正是借杜鹃这一“物”来寄托自己仕途挫败、理想无门的沉痛与坚执。尾联“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转入旅途所见,以湘江暮色与归舟旅人作为落笔处,将子规哀音引入人世,激起万千乡愁。诗人并未停留于杜鹃自身的哀苦,而是将其声与人的情绪深度融合,表达出身在他乡、思归无望的切身之痛。湘江之地正是诗人流寓荆南的所经之处,因罢官远离故土,此地的风物与杜鹃的啼鸣,在他的心中交织为挥之不去的失落与悲怆。
# 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上一篇:唐·赵嘏《宿楚国寺有怀》
下一篇:唐·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