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chǔ
guó
yǒu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赵嘏浏览量:2
fēng
dòng
shuāi
xiāng
duàn
yān
cán
yuè
gòng
cāng
cāng
hán
shēng
wǎn
yáo
hóng
duò
shū
lín
mǎn
chuáng
yàn
jīng
nán
zhào
yīn
yún
běi
lóu
shuāng
jiāng
biān
sōng
huāng
yīng
jìn
yuè
cháng
ān
zhèng
cháng

译文

微风吹动衰败的荷花,散发着寂寞的香气,几缕断烟与一弯残月,共对苍苍夜空。寒意侵入傍晚的寺院,水波摇动映在寺壁,红叶飘落稀疏的树林,落叶铺满僧床。飞起的大雁仿佛被南浦的船桨惊动,阴云弥漫似乎要护住北楼的秋霜。江边的松树和菊花大概已荒芜殆尽,八月的长安秋夜正漫长。

逐句剖析

"风动衰荷寂寞香":微风吹动衰败的荷花,散发着寂寞的香气,

"断烟残月共苍苍":几缕断烟与一弯残月,共对苍苍夜空。

"寒生晚寺波摇壁":寒意侵入傍晚的寺院,水波摇动映在寺壁,

# 壁:一作碧,碧波讲。

"红堕疏林叶满床":红叶飘落稀疏的树林,落叶铺满僧床。

# 床:这里指井台。

"起雁似惊南浦棹":飞起的大雁仿佛被南浦的船桨惊动,

# 南浦:在古诗词中,南浦通常指水边的送别之所,如“长亭”等,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阴云欲护北楼霜":阴云弥漫似乎要护住北楼的秋霜。

# 北楼:不知何指,唐诗中,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句。

"江边松菊荒应尽":江边的松树和菊花大概已荒芜殆尽,

# 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洁。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句意。

"八月长安夜正长":八月的长安秋夜正漫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楚国寺有怀》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七言律诗,出自《全唐诗》。诗中借冷风、衰荷、断烟、残月等诸多意象,描绘楚国寺秋夜的凄清之景。首联奠定感伤基调,颔联以红叶自比,颈联寓意客游艰辛,尾联直抒孤苦郁闷。全诗白描真切,缘景悟情,将诗人不得志的落寞悒郁情思蕴含于工整对句中,意境深远,情感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描绘楚国寺秋夜的衰败、凄凉景象,如衰荷、断烟、残月等,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客游奔波的徒劳、孤寂艰辛的处境,以及内心因不得志而产生的落寞悒郁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秋风吹动衰败荷莲,散发着寂寞香气,断烟与残月共呈苍茫之景,未作过多修饰,便将秋夜的凄清之态展现出来。象征:“红堕疏林叶满床”中的“红叶”,象征着诗人自己。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象征着诗人无人为伴的孤独,人生郁郁不得志以及四处漂泊的伤感。夸张:“寒生晚寺波摇壁”,诗人说寒气使得江水摇撼寺庙的墙壁,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夜晚寒气之重,以及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拟人:“风动衰荷寂寞香”,“寂寞”一词将衰败荷莲赋予了人的情感,表面写荷莲余香的寂寞,实则是诗人借荷莲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寂寞、飘零无依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选用冷风、衰荷、断烟、残月四个意象。衰荷点明夏末秋初时节,“寂寞”一词运用拟人修辞写衰败荷莲余香,实则是诗人内心寂寞、飘零无依的伤感写照。“断烟”“残月”两意象巧妙组合,营造出秋意萧瑟、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感伤凄清的基调。“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秋风吹动衰败荷莲,送来寂寞孤清的残余香气。断续雾霭与残缺月轮交织,生出凄迷苍茫的秋夜之景。诗人八月夜宿长安楚国寺,见荷凋香散百花谢,烟断月残夜色苍,勾勒出秋意萧瑟的清冷凄惘夜景。诗句用隐喻手法,白描自然且富象征意味,饶有情韵。大好年华流逝、客游奔波徒劳、孤寂艰辛处境、凄凉迷惘前景……封建文人有志难骋的落寞哀吟与低回消沉的情思伤感溢于诗外。颔联:中尤为突出的是“红叶”意象。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看似描绘秋景引发悲秋之感,实则是诗人的自我象征——红叶即诗人,诗人即红叶,表明其无人为伴的孤独、人生郁郁不得志与四处漂泊的伤感。见此情景悲从中来,心中满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诗人旅居楚国寺中,夜阑时分顿生寒意,只觉一江寒水摇撼寺庙墙壁。透窗望去,红叶从稀疏树枝凋落,有的竟铺到居室床上。此为诗人八月夜宿楚国寺的感怀,寒气凛冽令其夜不能寐,红叶凋零飘入寝房。诗句勾出充满萧杀秋意的寺林夜景,工整的对句中运用夸张手法,白描真切且缘景悟情,诗人不得志的落寞悒郁情思伤感尽在言外。颈联:中不出意外运用“大雁”“阴云”“南浦”“北楼”意象,这些意象在我们读过的诗歌中并不陌生,其选取有一明显共同点:皆为送别诗常用意象。那么此时独自借宿楚国寺的诗人要与谁作别?为何分别?分别后又将去向何处?这一系列问题才是本联重点。已知“词句注释”首条写“楚国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铜像”,结合诗人生平,其胸怀壮志,年轻时四处游历,多次参加选官考试以求功名。可见诗人怀有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但屡次考试失意、无人问津的落寞使其内心彷徨抑郁。此时作别的不仅是楚国寺,更是过往与初心。大好年华流逝、客游奔波徒劳、孤寂艰辛处境、凄凉迷惘前景等,是否会让他做出别样选择?尾联:需注意“江边松菊”的分析。据“词句注释”对“江边松菊”的理解,其指故园松菊。诗人在漂泊途中回想故园松菊,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表明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尾联中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夜筝》

下一篇:唐·吴融《子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