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衰荷寂寞香":微风吹动衰败的荷花,散发着寂寞的香气,
"断烟残月共苍苍":几缕断烟与一弯残月,共对苍苍夜空。
"寒生晚寺波摇壁":寒意侵入傍晚的寺院,水波摇动映在寺壁,
# 壁:一作碧,碧波讲。
"红堕疏林叶满床":红叶飘落稀疏的树林,落叶铺满僧床。
# 床:这里指井台。
"起雁似惊南浦棹":飞起的大雁仿佛被南浦的船桨惊动,
# 南浦:在古诗词中,南浦通常指水边的送别之所,如“长亭”等,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阴云欲护北楼霜":阴云弥漫似乎要护住北楼的秋霜。
# 北楼:不知何指,唐诗中,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句。
"江边松菊荒应尽":江边的松树和菊花大概已荒芜殆尽,
# 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洁。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句意。
"八月长安夜正长":八月的长安秋夜正漫长。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描绘楚国寺秋夜的衰败、凄凉景象,如衰荷、断烟、残月等,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客游奔波的徒劳、孤寂艰辛的处境,以及内心因不得志而产生的落寞悒郁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秋风吹动衰败荷莲,散发着寂寞香气,断烟与残月共呈苍茫之景,未作过多修饰,便将秋夜的凄清之态展现出来。象征:“红堕疏林叶满床”中的“红叶”,象征着诗人自己。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象征着诗人无人为伴的孤独,人生郁郁不得志以及四处漂泊的伤感。夸张:“寒生晚寺波摇壁”,诗人说寒气使得江水摇撼寺庙的墙壁,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夜晚寒气之重,以及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拟人:“风动衰荷寂寞香”,“寂寞”一词将衰败荷莲赋予了人的情感,表面写荷莲余香的寂寞,实则是诗人借荷莲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寂寞、飘零无依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选用冷风、衰荷、断烟、残月四个意象。衰荷点明夏末秋初时节,“寂寞”一词运用拟人修辞写衰败荷莲余香,实则是诗人内心寂寞、飘零无依的伤感写照。“断烟”“残月”两意象巧妙组合,营造出秋意萧瑟、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感伤凄清的基调。“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秋风吹动衰败荷莲,送来寂寞孤清的残余香气。断续雾霭与残缺月轮交织,生出凄迷苍茫的秋夜之景。诗人八月夜宿长安楚国寺,见荷凋香散百花谢,烟断月残夜色苍,勾勒出秋意萧瑟的清冷凄惘夜景。诗句用隐喻手法,白描自然且富象征意味,饶有情韵。大好年华流逝、客游奔波徒劳、孤寂艰辛处境、凄凉迷惘前景……封建文人有志难骋的落寞哀吟与低回消沉的情思伤感溢于诗外。颔联:中尤为突出的是“红叶”意象。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看似描绘秋景引发悲秋之感,实则是诗人的自我象征——红叶即诗人,诗人即红叶,表明其无人为伴的孤独、人生郁郁不得志与四处漂泊的伤感。见此情景悲从中来,心中满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诗人旅居楚国寺中,夜阑时分顿生寒意,只觉一江寒水摇撼寺庙墙壁。透窗望去,红叶从稀疏树枝凋落,有的竟铺到居室床上。此为诗人八月夜宿楚国寺的感怀,寒气凛冽令其夜不能寐,红叶凋零飘入寝房。诗句勾出充满萧杀秋意的寺林夜景,工整的对句中运用夸张手法,白描真切且缘景悟情,诗人不得志的落寞悒郁情思伤感尽在言外。颈联:中不出意外运用“大雁”“阴云”“南浦”“北楼”意象,这些意象在我们读过的诗歌中并不陌生,其选取有一明显共同点:皆为送别诗常用意象。那么此时独自借宿楚国寺的诗人要与谁作别?为何分别?分别后又将去向何处?这一系列问题才是本联重点。已知“词句注释”首条写“楚国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铜像”,结合诗人生平,其胸怀壮志,年轻时四处游历,多次参加选官考试以求功名。可见诗人怀有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但屡次考试失意、无人问津的落寞使其内心彷徨抑郁。此时作别的不仅是楚国寺,更是过往与初心。大好年华流逝、客游奔波徒劳、孤寂艰辛处境、凄凉迷惘前景等,是否会让他做出别样选择?尾联:需注意“江边松菊”的分析。据“词句注释”对“江边松菊”的理解,其指故园松菊。诗人在漂泊途中回想故园松菊,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表明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尾联中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